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打苇子的故事

2024-01-22 23:14390

苇子是多年生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湿地、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等地。打苇子劳动虽然辛苦点儿,但进大苇塘、推割苇刀,喝鱼汤,却使人情趣盎然、游兴很浓,累也不觉得累。特别是学校师生集体打苇子,好像一次野游一样快活。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煤炭缺乏,农村中学每到冬季,教室宿舍取暖、食堂做饭等用柴,都需要学校自力更生解决。当年的龙江四中坐落在哈拉海湿地西侧仅8公里之处。一望无边的哈拉海大苇塘,是学校用柴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哈拉海湿地位于松嫩平原的西北端、大兴安岭南麓,龙江县的西北部与哈拉海农场合围。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核心水域30平方公里,水位落差较大。该湿地芦苇丛生,鱼肥鸟群,湖泊纵横,是我国境内唯一有湖泊的原始湿地。其良好的原始自然性,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本来芦苇全身是宝,芦秆可造纸、作人造丝、人造棉也能供编织席帘,芦根可药用等等。但在那个封闭的时代,用来取暖还算有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而大部分芦苇年复一年的淹没在湿地之中。

当年打苇子是在每年的11月初,湿地结冰之后。打苇子那几天,学校唯一的一台马车,用来拉锅灶、割苇推刀和捞鱼等工具。师生们只能排着队伍向哈拉海湿地进发。大约1个多小时之后,各个班级先后到达湿地西侧边缘。学校领导统一划分区域,然后以班为单位,分区域打苇子。

初冬的蓝天下,向微黄的哈拉海湿地芦苇荡里望去,那芦苇丛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根芦苇是微不足道的,但集群而生,聚众而长,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形成气势磅礴、异常壮观场面。走进那芦苇塘里,恍如进入另一个世界,密密麻麻的芦苇使人难以通行,只有用双手不断分开,才能缓慢前行。一个人走进十几步便得匆忙返回,不然,走进苇塘深处,迷失方向,便不得回来,会发生人身危险。为此,学校领导再三强调,一定以班组行动,绝不能一个人单独进苇塘。

各个班级按学校制定区域进行操作,各班除分出一小组人捞鱼之外,其他人按打苇子“推刀”数量分组,多者4~5组,少者2~3组。“推刀”是龙江县哈拉海湿地周围群众创作的工具。刀具是一面开刃,两边有刀库,安装在刀架上。刀架是用两根钐刀杆中间安四道梁,最前边的梁前安上“推刀”,两边底下安上三角支架。两边扶手上安上挡杆,便于苇子满了倾倒苇子。

打苇子开始了。各班选出有经验的人开趟子。每6人为一组,每组相距80米,定准方向,每组打出一条标准通道,然后按通道迂回推割。推割时,双手用力推进“推刀”,脚步匀速前进。推起来,只听得推刀下“咔咔”作响,苇子成片倒在刀架上。刀架上堆满,便向右面倾倒,然后继续推割。因为推割活计不算累,同学们都愿意干,只好轮班来推。其他人在后面,打腰子捆苇捆。推到指定位置再返回,直到将80米内的苇子全部割完,算完成当天任务。

到吃午饭时,更是饶有兴趣。学校统一带的大饼子和咸菜发下来。大饼子凉了用苇子火烤一烤。各班的打鱼组各显其能,打多打少,各班自用。打鱼组用冰镩和绞捞子,从冰窟窿里捞上来的鱼,用铁锅支在三角架上,烧苇子炖起来,不时便飘出鱼汤香味。在那个困苦的年代,能闻到一点鱼味,便感到惬意了。鱼炖熟了,师生们围拢一起,吃着火烤的大饼子,就着咸菜,喝着鱼汤,一顿带有腥味的野餐,使师生们兴高采烈,也为学校打苇子劳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每年初冬,要打一周时间,共打50吨苇子,才够一年烧用。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仙水泉
在苇子峪镇北4公里处,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单家村。村前有一条小岭道,道旁有一眼泉水叫仙水泉。这里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那是解放初的一个夏天,天气干旱炎热,很多小溪都枯干了。又逢肠炎病流行,很多人都得了肠炎病。平顶山华尖子村,有一个有名的

0评论2024-01-2036

炫耀没错,不吭爹才是王道
也许记忆中的那一年,冠希还没有相机,李刚还有没儿子,企鹅不是QQ,2B只是铅笔,买方便面有调料,杯具只用来刷牙,楼房还用来住。 但是现在,你不得不被发现,这是一个春光灿烂的时代,也是一个八戒横出的时代。有人炫宅,有人炫爹,有人炫肉,

0评论2024-01-2028

武二郎当过火夫吗
说起《水浒传》的武松,大人孩子都知道武松是打死景阳岗猛虎的英雄,而且杀恶霸,除豪绅,勇猛无比。然而,你可听说过武松学艺少林寺的事吗?你知道老和尚是如何教武松练功的吗?武松在少林寺学了几年的武艺你知道吗?还有,你知道武松当过火夫吗?老和尚为什

0评论2024-01-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