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一不小心 千古吟唱

2024-01-22 14:55480

一个人无意中进入诗并不难,难的是进入一首名诗。最重要的,肯定是机缘。比方说过去,有一名弹琵琶的歌女,在行业内部,也曾名噪一时,年纪老大后,只好草草嫁给一个没文化的土大款,婚姻也不幸福。偶然的一个秋夜,老公出去经商,自己在船上弹琴,排遣寂寞,恰巧被白居易听到了,写了一首《琵琶行》,这个歌女的事迹也跟着流传千古了。

再比方说一名牧童,在清明节的细雨中,牵着牛出门,正碰到杜牧问路,热情的牧童向杜牧推荐本地最有名的酒店,一并把路线指给他,没想到自己因此进入了诗中。看来,科技的不发达是诗意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假若杜牧有3G手机,上面再下了某某点评网的APP,直接找来一顿酒足饭饱,恐怕就没了再写此诗的雅兴。

通常来说,工作调动,容易提高入诗的可能性。例如一名姓杜的副处级干部,有一年,上面要把他从首都调到地方去工作,本来碌碌无为的他,因为临走前,王勃给他写了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此天下闻名。诗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被一代代吟唱下去,而杜少府以后的仕途究竟如何,却少有人关心了。

还有位姓元的,在家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一日,他接到命令,要去出使安西。临走前,朋友为他送行。朋友中有一位叫王维的,为了让他多喝两杯,能够稀里糊涂上路,写诗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酒劝得高明,诗也写得伤感,恐怕那晚,元二非要喝得酩酊,才对得起这首传世名作。

工作调动总牵扯到离别,离别多惆怅,惆怅多写诗。所以,如果你经常东奔西跑,又有一些诗人朋友,入诗的概率就大。例如董大,搞音乐出身,名气不算太大,史料上说他少年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过乞丐,向人讨饭。搁到今天,颇像一名流浪艺人。流浪有流浪的好处,行万里路,遇见的人多。李颀写过《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称赞他的音乐“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高适那首《别董大》。高适知道董大有丰富的流浪经验,饿不着,好歹到哪儿都有酒局,所以才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实,因入诗而出了大名的,有两个人最值得一说,这一女一男,一个入了杜甫的诗,一个入了李白的诗,于是,在诗圣和诗仙的名句中,他们的名字被历朝历代男女老少背得滚瓜烂熟,黄四娘,还有汪伦。

关于黄四娘的身份,一直很有争议,有说就是一般妇女,有说是花农,有说是妓女,甚至还有说是已故尼姑。清代的浦起龙认为黄四娘是古代唱歌、跳舞供人娱乐的“伎人”,这个观点今天也被推翻。最滑稽的是苏轼,指着一个乡村老妇,说这就是黄四娘,“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苏轼本人艳福多多,这么搞纯粹为了笑话杜甫的审美品位,一点也不厚道。

可是,黄四娘,你到底是个啥子人哦?

较为合理的说法,考证黄四娘为“花禅”,即做过妓女的尼姑。原因如下:

首先,黄四娘被称作“娘”,和尼姑身份有关。正如杨贵妃之被呼为“娘子”,也正因她曾经出家做过道姑;武则天小名“媚娘”,大概也和她做过尼姑脱不了关系。当然,唐代的年轻女子也可以称“娘”,但按当时习俗,杜甫是不可能没事到人家里闲逛的,或者说,即使偷偷去逛,事后也不可能写诗留证,这牵扯到人品问题。其次,黄四娘无疑也不是纯粹的尼姑,否则,杜甫到尼姑庵去,自然会端庄肃穆,不能写出有沾花惹草招蜂引蝶之嫌的诗句。但黄四娘若是一般妓女,杜甫这般吟诗作赋也过于轻浮。但是,和做过妓女的尼姑交往,唐代的诗人倒不避嫌,在“脏唐臭汉”的氛围之下,不少文人学士都和尼姑酬唱雅谑,比如王维跟长安崇通寺尼姑就有交情,李白《中山孺子妾歌》对一位色衰爱弛、削发为尼的姨太太寄予同情,白居易写过《龙华寺主家小尼》,张祜吟过《惠尼童子》,刘长卿更是乐于同尼姑、道姑交往,他不但与女道士李季兰共成千万雅谑,还曾对一位妙龄尼姑“云房寂寂”,想入非非、垂涎欲滴。杜甫虽没这些人风流,也绝非一尘不染。

比起黄四娘,汪伦倒是有名有姓,但是,有名有姓的人,想确定身份,也不容易。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里认定汪伦“是一个农民”,这个说法大概参考的是南宋时杨齐贤的解释“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但按李白写的诗来分析,这个汪伦绝非凡夫俗子,不但招待得好,而且是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中人”。因为除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赠汪伦》之外,李白还写过《过汪氏别业两首》,从“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上来看,一般的农民是不会被李白如此称赞的。汪伦也不是一般的土财主,他能够“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堪称有钱又有雅趣。另外,在陪酒的场面和水平上,也能显示出汪伦非同一般的身份,“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这才把李白喝得酣畅淋漓,斗酒诗百篇。

近年来,有人在《泾县志》与《汪氏宗谱》中发现,汪伦曾任泾县七品县令,才基本上解决了汪伦的身份问题。“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名士,与李青莲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为莫逆之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这倒挺符合李白眼中的汪伦,和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也基本能对应起来。袁枚的记载是:汪伦听说李白要来,写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等李白高高兴兴来了,汪伦又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被逗得哈哈大笑,在汪伦这里玩了好几天,得到了汪伦的盛情款待。临走时,汪伦还送给李白“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这才写了那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情”里,不光有酒有歌,还有更实惠的马和锦。

不过,汪伦的礼也没白送,就像黄四娘的花也没白种,“借太白一诗而留名后世,亦如黄四娘因杜甫一诗而传,诗人之笔可贵如此”。他们就这样,一不留神,被千古吟唱了。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李白蔑视权贵
唐玄宗六十一岁那年,宠爱上了年轻的杨贵妃。据说,杨贵妃是个少见的美人,而且生得聪明伶俐,懂得音乐。唐玄宗把她的两个哥哥都封了官,三个姐姐都封为夫人。杨贵妃有个远堂兄弟杨钊(音zhāo,后来改名杨国忠),在蜀中穷得过不了日子,听到他堂妹封了贵

0评论2024-01-2565

高力士脱靴
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费事,正象在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说的:“放屁还没有这样快!”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酒,叫高力士

0评论2024-01-2576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有一天,

0评论2024-01-2557

调虫小计
《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北史·李浑传》:“尝谓魏收曰: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与韩荆州书》李白: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

0评论2024-01-2575

感情真挚结硕果
感情真挚结硕果法家韩非子在讲到驾驭臣下之术时,只说到赏罚两个方面,这当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这些并不全面。有时两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更能打动人,让人为之奋力拼搏。因此,感情投资是一种很重要的投资。有许多高居显位的大人物,会记得一面之交

0评论2024-01-2587

李白奇遇记
李白在天堂诗仙宫闲来无事,找来斗战胜佛饮酒作乐。酒至深醉,那斗战胜佛却要去蟠桃园耍子去。李白步履蹒跚,紧追慢追,一不小心跌落云下。等李白醒来,依然立在人间。李白整了整衣冠,看了看繁华街道。竟然没有一架马车和一抬轿子,只有烦躁的音乐声和听不懂

0评论2024-01-2479

李白守墓人是谁?他为什么要为李白守墓?
李白是唐朝著名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号称诗仙。他的诗好不好,才华高不高,无需他人评定,但凡是读过他诗歌的人,总会为之折服。公元762年,李白留下《临终歌》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李白到底是怎么死的,在后世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李白是在宣

0评论2024-01-2346

爱情总带烟火味
咖啡厅情景剧秦洛第一次撞见李白的时候,她和程成又一次吵得天翻地覆,她终于厌烦了每周去程成学校为他的租房打扫,做饭……程成马上研究生毕业,事情多得足足占据他每条神经,完全没空去替秦洛想。况且他比秦洛小,从来不懂什么叫做退让。俩人吵架,他总是针

0评论2024-01-2372

伟人的27岁 李白曹操步入巅峰
你听说过27岁定律吗?所谓27岁定律,就是说27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男女都是。大部分男人在27岁才开始真正的成长,而女人在27岁则开始渐渐衰老,不复年轻之时的美丽。27岁的你们在做什么?成婚生子了吗?有固定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和房车了吗

0评论2024-01-2367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将生活的极大智慧,写进了三条鱼的故事里。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北冥之鱼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它会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可是

0评论2024-01-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