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宋朝著名历史学家郑樵简介 郑樵是怎么死的

2024-01-22 11:38430

郑樵,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和目录学家,一生未曾应试,专注研究,因为字渔仲所以又有郑渔仲的叫法,当然更多还是称呼其号夹漈先生。

北宋徽宗三年,郑樵在兴化军莆田出生。郑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世家,祖辈是晋代中原南迁的望族,高祖郑冲、曾祖郑子堂、祖父郑宰到他父亲郑国器都是读书应试之人,大部分都曾入仕为官,虽然官位不高。受家庭环境影响,郑樵自幼勤奋好学,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郑樵居住之处,算是莆田广业里山区,与外界联系不深,但是郑樵还是立志要读尽天下好书。

郑樵长到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也因此逐渐衰落,所以此后郑樵就开始过着清贫的生活。就算如此,他也不曾放弃过读书的想法,和兄长背着包裹,四处借书也没有断掉学习。

郑樵热爱学习,但是却不仅限于四书五经以及应试之学中,而是涉猎万象。他曾经深入田间山野,甚至拜农夫为师,追求实学。不仅仅是限于书本,他还追求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曾经想过将自然科学一类的知识提拔到儒家经典知识同样重要的地步,并不断号召。

郑樵并不像许多读书人一样,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进而走上仕途,光宗耀祖。郑樵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想探索更多的知识,并致力于传播天下。不过靖康元年,国家危难,深受北方强敌进攻。看见时刻受到威胁,处于风雨动荡之中的国家,他无法再忽视,于是和兄弟郑厚一起联名向朝廷当权者上书,陈述自己兄弟俩的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不过他的这种请愿却未曾被朝廷重视,于是他只能想另一种办法,走入国家政治中心。

南宋绍兴元年,郑厚带着悲观失望之心,下山来到只剩半壁江山的宋朝参加科举,此后走上了坎坷的仕途。与兄长不同,郑樵认为南宋朝廷昏暗腐败,就算应试入仕,也无法尽其才,于是他任然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

为了能够撰好这本书,郑樵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不断吸取各方知识,力求读遍各地藏书,当时有人称颂郑樵说惟有莆阳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

一本书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郑樵就在写一本,最终他渊博的知识受到了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重视。坎坷的是,郑樵还没有真正开始施展自己的才能,国家的宰相就换成了秦桧。而抗金派宰相赵鼎等人,最终被排斥出了朝廷。与此同时,郑樵也受到了秦桧的压制。

秦桧多次下令,严禁私人修史和著书,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

悲剧性的事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受到朝廷压制,时刻面临危险的郑樵,在这时却不断接到亲人离世的消息。先是郑樵的胞弟郑槱不幸早亡,继之郑樵的幼儿郑惕和妻子陈氏相继死去。郑樵被巨大的悲痛淹没,虽然重新背起行囊,带着自己的新书请求面见皇帝,但是在秦桧的阻扰下,却始终未曾如愿。

郑樵的道路可以说被秦桧堵得死死的,手中无权的他就算心中再悲愤也无可奈何,最终选择而来归隐山林,在夹漈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隐居,并开始继续著述一部远避宋朝国史三百年的史学巨著《通志》。

五十四岁那年,郑樵的《通史》初稿终于完成。也正是在这时,郑樵被抗金派官员王纶、贺允中、汪应辰等人举荐,有幸面见宋高宗。宋高宗非常欣赏郑樵的学识,于是将其留在朝廷担任一个管理文书档案的小官。实际上这并不是郑樵的初衷,他希望能尽快回去修正《通史》,并将其献给朝廷。

后来郑樵因为得罪了朝中一批士大夫,被联名弹劾,最终以监潭州南岳庙的祠官回夹漈山抄正《通志》。在他五十八岁那年 ,他的一生心血《通志》终于完成。兴高采烈的他立刻将这本书送到宋高宗面前,当时忙于战事的宋高宗却并没有接触这本书。

郑樵因为著成《通史》,被留在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因为能够阅尽许多宝贵的藏书,郑樵欣然答应了这个职位。此后一头钻进诗书的海洋,接触更多的学识。

令人气愤的是,当时朝廷中有士大夫嫉妒他的才能,所以最终诬陷弹劾禁止了郑樵读书之便。郑樵蒙受不白之冤,忍愤不过,病倒在床,蒙冤而逝,年仅59岁。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公元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

0评论2024-01-2576

白居易进长安
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

0评论2024-01-25119

李愬雪夜下蔡州
在各个藩镇中,淮西是个顽固的割据势力。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唐宪宗发兵征讨淮西,但是他派去的统帅,不是腐朽的官僚,就是自己另有企图。结果,花了整整三年工夫,费了大量财力,都失败了。朝廷官员都认为不能再打下去

0评论2024-01-2566

韩愈反对迎佛骨
韩愈反对迎佛骨唐宪宗依靠裴度、李愬,平定了淮西叛乱,觉得脸上光彩。他决定立一个纪功碑,来纪念这一次大胜利。叫谁来写这个碑文呢?恰好裴度手下有个行军司马韩愈,擅长写文章,又跟随裴度到过淮西。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草《平淮西碑》。韩愈是唐朝一位杰出

0评论2024-01-2555

欧阳修改革文风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人是

0评论2024-01-2570

姚崇灭蝗
唐中宗复位以后,让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公元710年,中宗死后,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后,拥戴睿宗复位。过了两年,睿宗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

0评论2024-01-2557

安禄山叛乱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

0评论2024-01-2570

李泌归山
唐肃宗刚在灵武即位的时候,身边的文武官员不满三十人,那个临时建立的朝廷,什么都乱糟糟的。一些武将,也不大肯听指挥。肃宗要想平定叛乱,多么需要有个能人来帮助他啊。这时候,他想起他当太子的时候的一个好朋友李泌(音bì)就派人把李泌从颍阳(在今河

0评论2024-01-2573

桓温北伐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石勒儿子)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音huǎng)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

0评论2024-01-2584

张衡和地动仪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张衡是南阳人。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

0评论2024-01-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