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一位老太太走进美国丹佛大学,她要去该校的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找一位名叫约瑟夫·科贝尔的人。
由于是第一次来这儿,因此走进校园,她不得不到处打听,问国际关系研究生院在什么地方。她问了许多人,每个人都热情地为她指路,有的甚至还给她画出路线图。可是,由于丹佛大学是依山而建,校园里的路异常复杂,她绕了半天,也没找到科贝尔。
就在她站在一个路口,不知该向哪儿拐的时候,一群女学生走过来,于是她拿出别人给她画的那张图。当她们知道她的意思后,其中的一位黑人女孩说:“我带你去吧!”
在女孩的带领下,老太太很快找到了科贝尔。在女孩准备返回时,老太太说:“为什么不认识一下呢?”于是他们相互知道了各自的身份。黑人女孩,英国文学系的学生,读大学三年级;老太太,波兰大使夫人;科贝尔,丹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的创办者,苏联和东欧问题专家。
黑人女孩走出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有人正在门口散发宣传单,是关于“斯大林时代与政治”的一个讲座,主讲人是约瑟夫·科贝尔。此人正是她刚才带大使夫人寻找的那个人。她想,既然认识了,何不去捧捧场呢?
在第26大教室,科贝尔先生一眼就认出了她。她坐在第一排,对科贝尔的演讲好像充满浓厚的兴趣。中午吃饭时,科贝尔先生特意邀请了她。席间,他发现这个黑人女孩聪明、果敢,对问题总有独到的看法。也就是在此时,科贝尔动员她,毕业后报考他学院的政治学研究生。
从此,这个黑人女孩便成了“被上帝垂青的人”。1974年,年仅19岁时她考入丹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26岁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34岁出任乔治·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2000年,46岁的她成为乔治·沃克·布什的首席对外政策顾问;2005年出任国务卿,成为有史以来美国政府中职位最高的黑人妇女。这个人的名字叫康多莉扎·赖斯。那位她帮老太太引路寻找的科贝尔先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是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父亲。
赖斯被任命为国务卿后,有人说是因为她有能力,有人说是她运气好。不过,有一种观点我比较赞同,这句话出现在《纽约时报》的每日评论上:一些人之所以能交上好运,多数是由于具有细微而不起眼的美德。
每个人都想交上好运,每个人都渴望一鸣惊人,但成功者往往只是少数。不要说你没有能力,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白痴并不多;不要说你缺乏运气,只靠运气就能成功的人少之又少。难道成功就一定要有人给带路?不,有人带路并不一定能使你成功。真正能使你成功的是你身上那些美德——正直、勤奋、善良、忠诚……
不必交谈的时刻
精神上親近,是精神范畴的亲人;肉体上亲近,是荷尔蒙范畴的亲人,多数时候这二者不统一。人也会因为这种不统一而感到疲惫。上学的时候,我曾和一个学文科的男生短暂交往。他每天写一段故事,作为前一天故事的延续。他以为这是情书的一种形式,但可惜他写得不
0评论2024-01-2577
造假币的工程师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情,圣诞节的那天。法国的一个小镇上,人们很有秩序地在排队买烤鹅。一位个头不高,前额宽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中年人也在其中,他神色有点紧张,不时抬头望望那位忙碌的售货小姐。因是节日生意兴隆小姐脸上露着喜悦的笑容。他叫斯达西
0评论2024-01-2570
辛克莱·路易士
他的长篇小说“亚罗史密斯”,是描写一位具仁心的医生的奋斗历程,文中对美国医学界作了相当的批判。这部小说的底稿就有6万余字。也就是说,仅底稿就有一般长篇小说的一半之多。又有一次,他耗费12个月的时间,写一篇以劳资对立为题材的小说,但最后却把所
0评论2024-01-2573
卡内基:预想的能实现
年轻的拿破仑??希尔奉命去采访钢铁大王卡内基。卡内基愉快地接受了他的采访。希尔采访卡内基后,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一个出身于贫穷的苏格兰移民家庭的小男孩,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从他给一家电报公司当报童起家,终于在年仅35岁时崛起,开创了美国的
0评论2024-01-2582
发明家贝尔德
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店顾客盈门。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小室。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观众们乘兴而来,但扫兴而归。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这不是吹牛吗?这叫什
0评论2024-01-2583
获奖者如是说
1921年,法国文学家阿纳托尔·法朗士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法朗士当时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虽然身体不好,却
0评论2024-01-2580
88岁,她获得了诺贝尔奖
那天下午,88岁的多丽丝·莱辛陪着生病的儿子回家,刚下出租车就发现街道两旁站满了摄影师。“又拍肥皂剧了!”这位英国“祖母级”作家嘟嚷了一句。她所居住的伦敦北部的汉普斯特德地区,历来受电视剧制作商的青睐:在这一排排外表上看上去并不惹眼的砖瓦小
0评论2024-01-2557
一个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中国人
1986年,在—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谢希德获悉两个关于父亲谢玉铭的重要信息——几十年前的一项重要研究,以及父亲在台湾逝世,亲情在隔绝了40年以后依然无法连续,这也注定他们父女之间的误会在他们生前是无法冰释的。1955年和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
0评论2024-01-2579
那些诺奖女婿们
1、埃里克·白兹格头衔: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身份:蚌埠一中女婿2、托马斯·祖德霍夫头衔: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身份:无锡女婿、中科大女婿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祖德霍夫荣获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妻子——毕业于中国科技
0评论2024-01-2575
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鬈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可她却是第一个获得拉斯克临床
0评论2024-01-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