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他出生在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镇一个穷困的农家。
童年的回忆总是和寒冷连在一起。冬天,他用草绳扎紧裤管,寒气还是像针一样刺进肉里。多年后,他买了一条绒裤,热得冒汗,惊喜世间竟有如此保暖的衣物。后来他才明白,原来小时的棉裤,早被哥哥姐姐穿得徒剩其名了。
小学的课堂上,当老师朗读《一捆教科书》中的“指导员英勇献身”的情节时,他忽然感到喉头哽塞了,他细腻的情感被故事所触动,从此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中学时,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和讲评。一个看似遥远的文学梦在幼小的心灵开始生根发芽。
对一个生在贫寒之家的孩子来说,文学是一分奢侈。而这个叫毛银鹏的小伙子偏偏痴迷这分奢侈。他宁愿挑粪也不愿割稻,只为“省下时间读书”。乡下买不到多少书,他把语文课本找出来,从小学一年级的课文读起,课后的习题,一道不落地重做。
1981年,毛银鹏高考落榜。在城区工作的舅舅先后把他安排到砖瓦厂烧砖,到碎石厂、五金厂做杂工。他利用所有空闲时间读书,每月35元的工资都被他用来买书看。在做临时工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写了大量的日记,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生活素材。做临时工,“别人甩锤我握钎时,我总用左手,右手避在一边。坐车时也总是左手靠窗,就是为了保护右手,好捏笔。”
1986年,他到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当学徒没有时间看书,只有上厕所和排队挑水的时间可利用。他挑水时老让人,邻居们夸他是活雷锋,终惹得师傅脸变色。半个月后,他自己开起了理发店。白天他给小孩和民工理发,晚上就在这里看书写稿。找对象,他首先问人家“是否高中毕业:是否爱好文学?”如不是,便免谈。一些编辑老师被他的执著所感动,来信鼓励他“多读书、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为了提高文学素养,他还参加了文学函授班。一次参加县里的文学爱好者笔会,别人要他发言。他说,现在是农忙,你们在这里争了半天,也就议论那个女人端着茶杯时该不该穿衣服,你们要多看点名著,讨论点有意思的。直言惹来众多白眼,从此他不再参加此类笔会。1995年年底,他在家乡武穴开鞋店,生意颇为红火,但却招来了一些同行的忌妒,结果他的鞋店遭到了一帮小混混的打砸。毛银鹏不得不远走他乡。
那段日子里,他先后创作小说、诗歌和散文10万余字。
2000年,他带着妻子来到北京,在前门租了一个摊位卖鞋。进京做生意对他只是谋生手段,更重要的还是想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当时,一家四口租住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条件写作,他就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素材,把稿纸带到鞋摊,趁生意的空当写文章。
他给全国所有知名文学刊物投过《故人西辞》,都是泥牛入海。来到北京后,他发现《北京文学》编辑部竟然离他的鞋铺不远。他把稿子进去,三个月后去问,编辑没看;又等三个月,编辑没看;再等三个月,编辑还没看。倒是杂志社卖书的大姐记住了他,把他的书稿交给另一位编辑。
后来,他的《故人西辞》再次征服评委,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
如今,毛银鹏依然在前门胡同里打理自己的鞋店。“创作源泉来自平凡的生活,过贵族化的日子,写平民的生活我做不到!”3个孩子渐渐长大,“我要尽到父亲的责任,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但只要一有空,他还是趴在出租屋的桌上,昏黄的灯光下,用一台老式电脑,敲击出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他对文学的追求不会停止。他认为自己是用生命来写作,笔下淌去的不是墨水,而是鲜血。
写作就是燃烧自己
在路遥去世23年后的这个春天,由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播出,全国再次掀起了路遥热潮。几乎每天的微信上都有关于路遥写作及其生前点点滴滴事迹的连续介绍。作为路遥生前的好友,也是路遥最后一部创作札记《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责任编辑,我想谈谈我所认识
0评论2024-01-2571
获奖者如是说
1921年,法国文学家阿纳托尔·法朗士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法朗士当时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虽然身体不好,却
0评论2024-01-2580
自由如莲徐徐开
梁晓声说她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的风格,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泰晤士报》说她是一位不凡的女作家,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而她自己却说,她是一个极端自由的灵魂。你知道她是谁吗?是的,她就是严歌苓。1957年出生于上海,从小生活在书香世家,阅读
0评论2024-01-2567
那些伟大的“文学败类”
提到文学,那些伟大的作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卡尔维诺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文学成就的: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到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卡尔维诺的父母都是研究热带植物的,家里出了这样一个异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阅读卡
0评论2024-01-2576
渡船上的智慧
渡船上的智慧几个人正在渡口等船,等了好长时间都不见一条船过来,大家都有些着急了。正在这时,终于有一条船来了,船夫是一个年近半百之人,不过看上去倒是精神十足。坐上了船的人们一扫刚才的焦急,开始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来。首先挑起话题的是一位深沉的哲学
0评论2024-01-2474
摁坏了12部手机的拇指作家
在201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一名戴着眼镜,头戴小白帽的中年妇女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就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中央大厅参政议政。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女科学家或各部门的女领导,而是从大西北的黄土地上走来的一位回族农村妇女,她叫马慧娟,她的另外一个身
0评论2024-01-2443
北宋文学家吕南公《南公传》的故事 吕南公
吕南公生于公元1047年左右,去世于公元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次儒,简称南公。吕南公幼时聪慧,少时读书勤奋不倦,及长博闻强识、涉猎丰富。他在诗歌散文方面都有所成就,作文章求古道,主张文章经世致用而不是花花架子,文风绮丽却无丝毫内
0评论2024-01-2454
北宋文学家吕南公简介 吕南公是怎么死的?
吕南公,世称南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大约在公元1047年出生于建昌军南城县丰义乡。吕南公自幼聪颖异常,比寻常的孩子机敏多了,出生才几岁的时候,一天就已经能熟记超过一万个字。少年时孜孜不倦,勤奋学习,开始接触义理知学,学作古文诗歌。写文
0评论2024-01-2452
“临川三王”王雱简介 王雱的故事 王雱代
王雱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与王安礼、王安国合称为临川三王。人物档案姓名:王雱别称:临川伯字号:元泽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宋朝出生地:抚州临川出生时间:1044年去世时间:1076年主要作
0评论2024-01-2444
明代文学家谭元春生平简介 谭元春烧鱼的故
谭元春是明代文学家,字友夏,号鹄湾,湖广竟陵人氏,与钟惺合称钟谭,成为竟陵派创始人。谭元春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很有文名了,钟惺和他是同乡,仰慕谭元春的才华,于是在他的刻意结交下,与谭元春成为好友。两人志趣相投,文学才情都很高,在一起无话不谈。
0评论2024-01-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