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赫鲁晓夫的细腻

2024-01-21 21:53590

赫鲁晓夫此公,被世人评价为“头顶最秃,胆子最大”。他行事喜欢大刀阔斧,线条常常有些粗疏。但在《赫鲁晓夫回忆录》的第三十六章,我却读到了两个字:细腻。

先说年轻的苏联钢琴家阿什克纳济。他演奏出色,得过大奖。他老婆是个英国人,不肯去苏联,但他们夫妻关系很好,还有了孩子。于是,阿什克纳济来到伦敦的苏联大使馆,问怎么办。赫鲁晓夫听到下属汇报后,明确提出:“我们给他发放一个护照吧,期限他想要多久就多久。有了这个护照,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回苏联。这是唯一明智的做法。如果我们强行要他回国,他大概就不回来了。他并不反苏,可是我们却硬要人为地把他变成一个反苏的人,因为如果他不服从我们的意愿,那就会将自己与苏联政府对立起来。马上就会有评论家和解释者煽动他的反苏情绪,我们干吗要逼出这样的人呢?如果他住在伦敦,常常回来开音乐会,那又能出什么事呢?他是一位音乐家,自由职业者,他仍将在自己祖国的音乐会上演出,始终是苏联的公民。”

这样做真是一举两得:既保全了阿什克纳济的清白名声,又维护了其家庭——赫鲁晓夫退休3年后,仍在为自己当年的决定感到自豪。每逢阿什克纳济到莫斯科演出,他就打开收音机,凝神聆听。他此时的欣慰心情,可以想见。

还有一例,是著名钢琴家里希特。文化部长福尔采娃报告说,有关部门反对里希特出国,因为其母亲住在西德,出去后可能就不回来了。赫鲁晓夫认为,如果失去这位大钢琴家,将是国家的损失,但还是决定:“让他去吧。”有人又要求里希特别去西德。赫鲁晓夫说:“要是在他被迫做出保证不去西德与母亲会面之后,才让他跨出我们的国门,那真是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做法了。恰恰相反,应当劝劝他:‘你这么多年没见过母亲了,去和她见见面吧。’不要让他感到我们反对这种事情。”

人性的关怀,产生了温暖的效应。里希特到西德见了母亲后,如期回国。

第三例,是芭蕾舞女演员普利谢茨卡娅。她舞姿优美,在国内首屈一指,但出国演出总没有她的份儿,理由是她不可靠,有“一去不复返”之嫌疑。有一次,芭蕾舞团又要出国演出,普利谢茨卡娅给赫鲁晓夫写了封信,说她是爱国者,对她不被信任感到委屈,希望相信她的人品。赫鲁晓夫建议让她出国演出,但有人还是不放心。赫鲁晓夫表示:“她信上说了,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我相信她的话,缺乏信任就无法生活。即使她写的不是实话,只是为了脱身,那也没什么,我们能担当。”

结果呢,普利谢茨卡娅出国演出后,载誉归来,为苏联芭蕾舞艺术争了光。

赫鲁晓夫认为,如果当初扣住普利谢茨卡娅不放,就可能毁了她,或者把她变成反苏分子。为此,他强调说:“最脆弱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所以应当加以呵护,不能让它受到伤害。漫不经心的一步就可能使一个人失去自制力,结果成为一生中决定命运的一步。我为作出了正确的决定而骄傲。”

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娜,又是一例。赫鲁晓夫对她在特殊家庭里的坎坷命运以及不幸婚姻深表同情;而对她离开祖国,向外国寻求帮助,给西方人造谣生事提供口实,则认为是“一种无可辩解的愚蠢行为”,予以谴责。但他认为,如果当初换一种方式对待她,可能事情就不会像后来那样糟糕。他假设说:“在她到大使馆去说她需要在印度逗留两三个月的时候,应该这样回答她:‘斯韦特兰娜·约瑟福夫娜,干吗才两三个月呢?您办个为期两三年的签证好啦。您也可以领取长期有效的签证,一直住在那里。到您想回来的时候,再回苏联好了。’应当给她选择的自由,从而让她精神上坚强起来,表明她是受到信任的。”

当然,斯韦特兰娜最终选择在美国度过余生——那已是赫鲁晓夫去世10多年后的事了。

政治上信任,选择上自由。但即使这样,也会出现辜负信任的情况。苏联当时有两亿多人口,赫鲁晓夫认为:“其中当然既有纯洁的人,也有不纯洁的人……不纯洁的人一旦浮出水面,他们必将被浪涛冲离我们的海岸,让他们随波逐流去好了。”“我认为应当向苏联公民提供按照自己意愿选择居住地的机会,这样的时机已经到了。”

赫鲁晓夫的细腻,在于懂一点人的心理,有一点人情味。在20世纪60年代保守的氛围下,有如此开放的眼光、宽容的眼光、关注人性的眼光,实属不易。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苏联究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多少武器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中国近代革命中,苏联曾多次扮演武器提供者的角色。支援国民党除援助黄埔军校之外,苏联还向广东革命政府多次提供军火援助,计有步枪51000支,子弹57400万发,机枪1090挺,这些武器无疑使国共合作期间的广东政府如虎添翼

0评论2024-01-2385

他劝止了世界末日之战
肯尼迪总统打电话给麦克米兰首相之前12天,美国的一个秘密情报人员在哈瓦那的一个酒吧里,听到当地空军飞行员说古巴将从苏联得到核武器。几个小时后,也就是10月14日(星期天)黎明,一架美国侦察机飞到古巴上空对这个情报的真实性进行了检验。令华盛顿

0评论2024-01-2257

甫进的5分
这几年小升初,爸妈们不惜花3、4万1年的学费为孩子择校读民办!听我也讲个孩子读书的故事:1977年冬,油房院子。邮递员在院坝中高声喊:“甫进,挂号。成都科技大来的。”那声音就像古时的报子。“嘻喳”盛开的腊梅枝杈上一只喜鹊展翅飞向甫进家屋脊。

0评论2024-01-2242

最美丽的美国第一夫人
每当我们看到梳着外翻短发,穿着款式简练但面料精良的套装裙,并戴着硕大墨镜的女子,优雅地从私人飞机上款款而下时,“杰奎琳·肯尼迪”的名字就会跃入我们脑海。无论后人如何模仿,这位当年第一夫人的风姿始终是现代史上最隽永优雅的一页。以当时的审美眼光

0评论2024-01-2032

痴缠一生,与“俄罗斯良心”的爱恨
一张索尔仁尼琴(俄国作家,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青年时代的照片后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你能永远爱一个终生相托的人吗?”那是索尔仁尼琴写给一个女人的情话。他身陷囹圄、身患重疾时,她离弃了他,却又为他再次背叛婚姻。她忍受着他

0评论2024-01-1958

鲁晓夫和涅伊兹韦内
这个墓碑设计得很特别。它看起来更像一堵墙,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这堵颜色搭配独特的墙矗立在两块灰色的大理石上,呈长方形,上端有一个窗户般的方孔,逝者的头正好从这里探出来,默默注视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领导正在漫不经心地观看艺术作品。当

0评论2024-01-1851

赫鲁晓夫的“恶作剧”
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领导人之一,他以其决策力和个人魅力而闻名,并在任期内领导苏联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改革。然而,在他的领导下,也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被称为赫鲁晓夫的“恶作剧”。故事发生在1956年11月,当时赫鲁晓夫正在苏共二

0评论2024-01-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