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千古龙血帝王情

2024-01-21 19:42610

康熙帝坐在上书房,御览礼部呈送上来的进士卷子,好钦定状元。其中一份卷子让他大为惊讶,倒不是别的,而是因为这份卷子不是按常规的浓墨书写,却呈现淡淡的霞色,如血。

这就奇怪了,说是舞弊吧,可谁有这样的胆子,这样明显的卷子又怎么呈送得上龙廷御案?康熙百思不得其解,就叫来礼部考官龙额图。龙额图一见大惊,却也不知底细,因为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连皇帝自己负责的事情自己都不知道,他当然也不知道。但有一点他向皇上作了禀报,就是在礼部读卷的时候,读卷大臣并没有向他呈报有这样另类的红卷存在。

专门负责誊录的几名官员被传唤到君王跟前,康熙将卷子掷给他们,喝一声:“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吧?”

原来这进士卷子在读阅之前,为了不让读卷官员认出考生字迹,以杜绝徇私舞弊,除了封弥糊名,即平常所说的密封之外,还派小楷写得好的专人将所有考生的卷子重抄一遍。这样,字迹是一致的,墨色也应该是一致的。

负责誊录这份卷子的官员名叫汪士礼,出自徽州,官做得不大,但却儒雅,虽无实权,却深受皇上赏识,并受君王影响,从而养成一雅好,就是和皇上一样喜欢收藏笔墨纸砚,一些从家乡来的考生也将从老家带来的文房四宝赠送给他,不图别的,只图个乡情热闹。

汪士礼跪在康熙面前,一字一板地说:“臣在誊录到这份卷子时,已至三更,眼看就剩下这一份了,本想一口气给誊完,可是朦朦胧胧感觉有个人进来了,看穿戴好像是古代的帝王,我就想抬头仔细看一下,可是实在抵不住突然袭来的瞌睡,就往桌上一趴睡过去了。第二天醒来,发现昨晚的墨汁已干,正打算重新研墨,却发现面前另有一砚新墨,当时并没在意,只当是下人给我研的,于是早膳也没用,就将这份卷子誊录好了。在礼部读阅时也无异样,没想到现在到了君王跟前会变成这个样子……”

康熙度量他的话,好像说得不假,却又将信将疑,就说:“你将那砚墨拿过来给朕看看。”

传下话去不久,即有家人将那砚墨端了过来。墨仍滋润,有一股异香,如茶如酒,亦如夜来香,闻了令人神清气爽,浑身通透。康熙心中暗自讶异,亲自摆好纸笔,跟汪士礼说:“你再来写几个字给朕看看。”

汪士礼不敢怠慢,就在宣纸上写了“山河一统”四个大字。字色黑亮如漆,润泽饱满异常,可大家等了半天,却并不见得这几个字有什么变化,更不见有什么血色出现。

康熙不悦,对汪士礼说:“可见你对朕说的全是假话。”

汪士礼又往君王面前扑通一跪:“为人臣者忠君为本,臣若有半句假话,愿受天惩……”

龙额图趁机进言说:“听说民间有砚名血,砚之如丹砂,书之如明霞……可臣就是不曾见过。不知此砚可是?”

也有大胆的抄录官员奉承道“这卷子在君王面前变成红色,就是一种祥瑞……”

可康熙并不是好糊弄的,他看了大家一眼,心中若有所思。他刚入主中原不久,招纳贤才为的是稳固江山万世基业,但若有人想趁科举之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他势必重惩。但为了服人,重惩必重证据。

他让龙额图将这名考生的原卷给取了过来。

这名考生名叫江自清。隶属徽州府,歙县人,康熙一想汪士礼也是那里人,他看了看汪士礼,猜疑其中必有隐情。可当他俯身审视考生江自清的卷面,却让康熙大吃一惊,因为他原来卷上的字迹比汪士礼抄写的要好很多,蝇头小楷,个个珠圆玉润,如蓓蕾初开,墨香轻漾,令康熙爱不释手。也就是说,汪士礼完全没有必要对这份卷子再作什么修饰或作个什么红色墨记。

到这时,康熙才将文章的内容细品了一遍,不品倒罢,一品康熙却陡然变了脸色。

乍看是一篇好文,盛赞满清大一统,但其中“浊非浊,清非清,浊清自明……”一句触动了康熙敏感的神经,这是什么话?这不是骂我大清吗!于是将龙牙一咬,脸色一黑:“着查江南考生江自清,与汪士礼一道送交顺天府严加论处!”

康熙这一发怒,汪士礼和江自清肯定难免一死,就是其他的涉考人员包括旗人龙额图在内也难免要受到牵连。

有两个太监上来,正要拉汪士礼出去,可事情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那铺在案上的“山河一统”四个大字在浑然不觉之中居然变成了霞色,如血。

康熙第一个发现了这种变化,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怔了一怔,挥了一下手,制止了太监。

众人松了一口气,不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 康熙端起那砚古来,放在眼底下仔细端详,觉得这方砚不同寻常,砚上有山,山上有云朵,云朵中有白鹤,配以芝兰,令人见而忘俗,而那砚池,却似人的泪眼。他又让人将那墨汁洗干净了,再拿过来看,这才发现这个砚处处不同于它砚。似玉质,实又非玉,墨绿里间杂淡淡的红,淡淡的彩,似有血液在流动。看砚色约有千年之久,应是一方古砚。康熙见过也收过很多名砚,独此难以辨识,心中不由大惑,忍不住问汪士礼:“这块砚得自哪里?”

汪士礼见皇上的语言温和了许多,便答道:“微臣不敢相瞒,这块砚就是江南考生江自清亲手送给微臣的。”

康熙更为不解:“他为什么要送给你这方砚?不怕招来嫌疑吗?”

“微臣只是个抄写的,就是想舞弊也无能为力,何况微臣一向深受皇家恩典,一心只念忠君报国。再说江自清是江南第一才子,名播一方,为人洒脱飘逸,他根本不屑于用这种手法来取得功名,所以我才敢于接受他的这方砚。本来我想用此砚研墨录卷,可由于太过珍爱,到底没有舍得用它,用真丝将它包裹珍藏于红木柜中。可奇怪的就是在我睡着之时,那个古代君王的魅影出现,这砚便呈现在我的案上,并且砚池有墨,我也为此感到困惑不解。”

康熙置砚于案,沉吟半晌,这砚既然来自徽州歙砚之乡,照说就是歙砚,可这的确又不是歙砚的质料,凭他的经验,这应该是名砚中的名砚,上品中的上品。研出的墨有异香,还有帝王的魅影出现,心想有这等奇事,到底是祥瑞还是异端忌心中难免惴惴不安。便让龙额图急召江南考生江自清。

数百名下手遍访京华旅舍,好不容易才将滞留在京等待发榜的江自清找到,将他带到康熙跟前。

康熙见他发顶乌黑,英气逼人,便说:“你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只见对方方头大脸,面相大善,肤色不白却极健康滋润,康熙不由心中暗喜。便问:“你将这么好的砚送给汪士礼,不怕招来众人的嫌忌和非议吗?”

江自清开口答道:“非议自口,嫌忌自心,是清是浊,浊清自明。”江自清回答得语音清朗,不卑不亢,掷地有声。

康熙一听这话好像就是他的卷子上的,心中又生不悦,说:“你是想利用‘浊非浊’、‘清非清’、明出‘浊清’来骂朕的大清吗?此等雕虫小技,你认为朕不能识。你想步《南山集》案的后尘吗?你不知道朕是一个杀人好手吗?”

江自清脸色没有稍改:“伏惟君王,此语典出《书》经,说的是浊水不是真浊,因为水浊鱼肥,清风也不是一无所用,清风可以化雨,膏泽万民。臣用此语,实是对君王的真心拥戴.望君王明察。”

康熙听此,不仅没有息怒,反而怒气更盛:“你认为你是江南第一才子,饱渎诗书,朕还要你来教化不成?再说你既然诗书满腹,为什么要用送砚这种手段来谋取功名,你不觉得你的这种做法很卑劣吗?”

那江自清满面涨红,回道:“陛下是用‘君王之心度小人之腹’,我送汪先生这一方砚,只是想证明一件流传千占的传奇……”

那康熙本想问明此砚的传奇由来,没想到江自清居然说出这等话来,不等江自清说完,叫一声:“大胆,自古只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哪有反过来说的?你是说朕是小人吗?来人啦,将此人和汪士礼一道送刑部大狱……”

康熙盛怒未消,本想将江自清处死,但想到此人既是江南第一才子,杀了怕失太多人心,又怕涉有夺砚之嫌,便放宽一等。

毕竟心中有事,到了次年,康熙便带了那方砚顺船南下,到了徽州,便青衣小帽,领一小童,弃舟登岸。

街市繁华,一片歌舞升平景象。康熙心里窃喜。便领小童走进一家小巷深处的古砚斋。

斋主一见康熙出示的那方砚,不由一愣,看看四下无人,便将他引至后堂,坐定,泡上好茶,这才动问:“敢问先生,这方砚得自哪里?”

康熙一笑:“友人相赠,此人在京赴试,相识于京都旅舍,说话投机,性格对路,遂成好友。后此人得罪当朝皇上,被送大狱,而他遗留下来的这方砚便由其家僮代送给我了。想来恐不名贵,否则其家僮一定会带它远遁他乡,而不会在我的手上了。”

那斋主一听,回说:“先生差矣,此为千古名砚。遗世仅此一方。”

康熙拈须:“先生知道此砚的来历?不妨道来一听。让我长长见识。”

那斋主喝了一口茶,说道:“广东端砚,徽州歙砚,甘肃洮河砚,还有山西的澄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可是这方砚却在这四大名砚之上,不是徽州人就不知道它的来历和名贵,有些人也知道,不过只是当作传奇听听而已。”那斋主看了一眼康熙,接着说,“先生有贵人之相,能有此砚,就是命中注定。但这好比是一匹名马,不知此砚来历,就好比名马没有好鞍。我不如成全先生,将鞍子送与先生。” 康熙一拱手:“多谢多谢!” 斋主说,这徽州在宋之前叫歙州,歙山之下有一小镇,镇上有一百年老店,老店有一对夫妻,专挑歙石,以制歙砚为生,它嫩润而坚,滑如肌肤,声如金玉,色如长空,美如天月,其纹理自然,观之悦目,赏之悦心,用之悦意,研之墨意盎然,其色温润澄洁,书之笔走龙蛇,得心应手.墨随意达……家传秘技,砚名四方,生意兴隆异常。 这一年,老夫妻在歙山之上得一歙石,其形其色都是百年难遇,遂用多年功夫将它制成一方巨砚,因价钱昂贵,无人能买。放置数年之后,适逢南唐后主李煜到小镇游赏,看到此砚后,执意要买。好不容易才盼来了一个买主,一家人自是喜不自禁,可是一听说是后主李煜来买,没想到砚主却又执意不卖。

李煜本是文弱书生,但毕竟是一国之主,见到砚主如此不给面子,心中不由恼怒。便说:“在这南唐国土,没有我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砚主说:“君王何谈来买,就是奉送,小人也是心甘情愿的。但君王是一国之主,不去用心治国,却将心思花在这风花雪月之上,恐不是子民的福气。砚池虽小,关涉家国大事,因此小人不卖!”谁知李煜一听,不仅不感服,反而来了犟脾气,派人硬将这块巨砚给抬到宫中?

不久山河破碎,国灭家亡。到这时,后主李煜才领悟到歙山砚主是一鬲人,可惜一切悔之晚矣。临出宫门之前,他向宋人提出一个请求,就是要见那位高人一面。见面时,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美石送给了那位高人,以作迟来的报答。砚主见那块石上有斑斑血迹浸染,甚为不解,那随人便告诉他,这是后主李煜得知国破之后,怀万般悔恨之情,以头撞石所致:现在这块美石送给你,希望能凿之成砚,鉴之于后人……

后来这块美石便按李煜之意凿之成砚。因为浸染了李煜之血,便叫龙血砚。其特点是这块砚可以研墨成血,书之为霞……但一直不能得以验证。后又经一高人指点,说这砚上浸染的是龙血,只有真龙天子见之,才能出现霞色血字……

斋主深叹一口气“此砚传到今人身上,也不知是几世几代,但此人将此名砚带到京都,一定是想面见君王,以验证其传奇真假……”

说罢悯然,半晌不曾出声。

康熙听到这里,头上不禁有涔涔汗出,连忙告退。急回京都,令刑部快快放人。谁知那江自清英雄气短,一口气不接,竟死于狱中。好在那汪士礼还在,康熙亲自迎他出狱,将那方名砚璧归于他,并官升三级。同时厚葬江白清,昭告徽州府,厚养其父母,免除江氏一族所有赋税以谢天下。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揭秘:史上娶了四个小姨子的皇帝
康熙帝的后妃中有4对是亲姐妹!康熙8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从第一位皇后开始,文献中有记载的有封号的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就有五十五位。其中有四对竟是亲姐妹,成为大清后妃史上的一道奇景。康熙究竟有多少嫔妃染指过多少女人,

0评论2024-01-2592

步云桥上漫步
今天天空格外晴朗,傍晚时分,闲暇偷懒之际,我独自一人信步来到台儿庄古城步云桥,桥上的大理石扶手栏杆早已镶嵌进夕阳临坠草丛前斜洒的那缕余晖之中,愈显步云桥的娇贵和矜持,我拾级而上,倒垂的烟柳轻拂衣衫上的撲土,我的心为之一颤,那不是久驻心田的情

0评论2024-01-2592

自处死地而后生
对于自己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弹劾处处都落在实处,他无可辩驳;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实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过是个枪手而已,辩驳也没有用。对于自己的结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个,自己人头落地,但不会牵扯上家人;第二个

0评论2024-01-2582

父母双亡:清圣祖康熙帝的悲惨童年
公元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大清王朝的第三任老板顺治死了。顺治是本命年死的。“本命年犯太岁,无喜必有祸”,估计忘了穿红背心、红裤衩。又赶上自己心爱的女人死了,心里受不了就挂了。接替他管理这个国家的人,名字叫爱新觉罗·玄烨。玄烨生于顺治十一

0评论2024-01-25161

清朝皇帝会武功
满族人在关外时,主要以畜牧、游猎为生。因此,扬鞭策马,弯弓射箭,几乎是每个成年男子必备的本领。加之努尔哈赤为狩猎和军事行动的需要,创建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骑射更成为每个旗民的必修之课。这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为清王朝造就了成千上万能骑善射的

0评论2024-01-2584

康熙哭师
话说清朝的顺治皇帝,为找个德才兼备的太傅,把太子玄烨也就是以后的康熙皇帝尽快培养成才,在文华殿摆下了御宴。席间,顺治皇帝向群臣说道:“朕有一事不明,请众爱卿给朕释疑。”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问道:“人言耳大有福,朕是君,尔等是臣,为何反而朕的

0评论2024-01-2583

菱角树
这天,康熙皇帝退了朝,来到南书房,却发现侍候他的不是老太监阿桂,而是一个小太监,随口问:“阿桂怎么没来呀?”小太监忙说,阿桂今天请假出宫去了。康熙皇帝也想听听宫外的新鲜事,就吩咐下去,让阿桂回来马上见他。直到黄昏,阿桂才急急忙忙地赶回宫来,

0评论2024-01-2590

猫王
清朝的康熙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年岁尚轻,不少地方官欺他年幼稚嫩,肆意妄为,趁机大发民财。登州府有个负责征收皇粮国税的粮道,名叫福渊,他也不甘落后,利用秋季征粮的时机大揽其财。朝廷将登州府征粮的数额下达到他这里后,他大笔一挥,以防虫耗、鼠耗、雀

0评论2024-01-2570

文字狱——清朝康熙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死去

0评论2024-01-2586

智斗“钱串子”
1清朝康熙年间,嵫山村有个大财主名叫郑德水,家有良田无数、房屋千间,经营十几处酒楼茶肆,从山东到京城驿道上的客栈大多都是他开的。这一日,郑德水正在小憩,刘管家急急赶过来,紧张地说:“老爷,大事不好!”郑德水坐起来,不以为然地问:“何事惊慌?

0评论2024-01-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