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不忍测试的人性

2024-01-21 10:25420

最近,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米尔格兰姆服从实验”被好莱坞搬上了大屏幕。为什么这个心理学实验这么震撼人心呢?

1960年5月11日,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历经15年努力,终于将二战期间直接负责屠杀犹太人的德国战犯阿道夫·艾希曼逮捕,并秘密运送到以色列受审,由此而引发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大辩论。

在法庭上,艾希曼反复辩解说,他只是执行了命令而己。在生活中,他是个不抽烟、不喝酒、不受贿、不玩女人的所谓“好男人”;但在受他管辖的匈牙利,几十万犹太人被送进了集中营的毒气室,而且每一个死亡令都是他亲自签署的。

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出席了艾希曼受审现场,并由此发表了其影响深远的作品《邪恶的平庸》。她用这个词来指代参与者的顺从,面对罪恶听之任之,助纣为虐。汉娜认为,其实在很多时候,邪恶的事多是由普通的凡夫俗子干的。很多纳粹党员入党时根本不知道希特勒的计划,大多数人只是纳粹命令的消极执行者。艾希曼在很多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犯罪,他是滔天大罪下的一介平庸小官。

公审艾希曼也让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感慨不已。他想知道:人类的良知在权威面前到底能不能坚守?1961年夏天,他在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做了个研究,那就是著名的“米尔格兰姆服从实验”。

实验要求两个被试者一起来到实验室,一个被要求担任“老师”进行提问,另一个担任“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答错问题,老师被要求对学生进行电击(学生坐在对面的房间里,但实际上他不会受到电击)。期间的一些喊叫声是米尔格兰姆播放的,听起来就像是那个学生处于痛苦之中喊出的。假若那个“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表达出希望停止电击的意愿,实验人员会促使他继续下去。

结果发现,在第一次的实验中,65%的被试者执行了最痛苦的、最后的450伏电击——即许多被试者明显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状态下,对于继续进行电击感到不自在,焦虑甚至痛苦。

为什么这些“施罚者”会如此“残忍地”去伤害自己的同胞呢?理由很简单:

“我是被命令去做的啊!我有什么错?”

“这就是科学实验啊,这样做可以保证科学实验的准确性。”

该实验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它证明了人性中的善恶往往是在一念之间,在强大的权威面前,我们有时很容易放弃良知,被动地去做那些邪恶的事情。如今,该实验已经是大学心理学教科书的经典内容。

不过,心理学家们对于实验对被试者所造成的心理伤害耿耿于怀。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同事——戴安娜·鲍姆林德,当时就曾连续发文抨击该心理学实验的伦理道德问题。即使米尔格兰姆公布实验的“受害者”其实是由研究者扮演,实际上并没有遭受电击,惨叫是假装的,在后来还是饱受争议。米尔格兰姆教授也因此被美国心理学会取消了一年的会员资格,理由是“实验的不道德因素”。

尽管长期以来,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被普遍认为是警告人们不要盲目服从权威,但我个人认为,该研究结果所反映的并不单是人们的盲目服从,更多揭示的还是人性中“善与恶”的道德冲突——实验中很多施罚者其实是在痛苦中执行着权威的命令。

积极心理学发现,人类的道德包括共情的倾向,仁慈、友善地对待我们的同胞、亲属和本群组成员,这是我们善的天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人性中也有恶的成分——排外、残暴、恶毒地对待与我们不一样的人,或者嫉妒、攻击、陷害妨碍我们利益的人,这都属于恶的倾向。可以说,米尔格兰姆的研究更多的是反映了植根于人们心目中矛盾的道德倾向——人们一边饱受所谓人道的折磨,一边享受着作为控制者的施暴行为,也许“善与恶”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近一些。

当年在以色列的法庭上,艾希曼曾痛哭流涕地说,为什么当时没有一个外在的声音来唤醒他内心的良知?今天看来,在很多人都卷入到一场集体犯罪中的时候,也许确实需要有人来呼唤这些人内心的良知。然而,在类似的情形下,可怕的是普遍的沉默。

在服从实验中,似乎只有真正受过相同伤害的人,才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如今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能承担起“良知的呼唤者”的重任吗?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一生只画一个女人
莫奈这一生只画过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前妻卡米尔。那段艰难相守的日子,莫奈不厌其烦地画着卡米尔,后来卡米尔不幸盛年病逝,莫奈转而痴迷于没有人物的大自然。虽然莫奈的画作中也曾出现过后来的妻子爱丽丝和女儿们的身影,但人物的脸部十分模糊,给人感觉,

0评论2024-01-2581

一只鹰落在屋顶上了
山脚下只有一户人家,房子是黄泥小屋,栅栏用石头垒就,显得孤独而又宁静。我坐在离这户人家不远的地方抽烟,突然看见一只鹰从远处盘旋而来,落在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我对同行的几位朋友说:“这家人的房顶上有鹰!”但他们因为没有看到刚才的一幕,都不相信

0评论2024-01-2433

比价格
比价格犹太商人沙米尔,移民到澳大利亚经商。到了墨尔本,他就干起了他的老本行,开了一家食品店。而和他相对的,是一个叫安东尼的意大利人开的食品店。于是,两家食品店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安东尼眼看新的竞争对手出现,感到很恐慌,他沉思了很久,只有用降价

0评论2024-01-2463

别怕重来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经过多年的努力,总算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原件送给朋友米尔,请米尔阅读,请米尔批评指教。隔了好几天,米尔脸色苍白地跑来,他向卡莱尔报告了一个坏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原稿,被他家女佣当作废纸,丢入火炉化为灰

0评论2024-01-2349

睁眼的“危险”
为了集中注意力,小提琴家米尔坦和指挥家卡拉扬在演奏或指挥时都有闭眼睛的习惯。他俩的第一次合作演出是在瑞士的卢塞恩。后来米尔坦谈起那次演出时说:“我们彼此之间心领神会,配合默契。中间只有一处险些出错:整个演出过程中我睁过一次眼睛,看见卡拉扬正

0评论2024-01-2248

尝试
有一位南非女孩,从十六岁就开始徒步旅行,用两年多时间,途经十四个国家,步行一万六千一百八十一公里,纵跨非洲大陆,闯入吉尼斯世界奇迹榜。这就是二十六岁的菲奥娜坎贝尔。在菲奥娜的整个旅途中,最艰苦的日子是在扎伊尔境内。99年9月,那里政局混乱,

0评论2024-01-2261

勃鲁阿戴总统
艾米尔勃鲁阿戴有一种大大妨碍他前程的脾气。因为他虽然在政府机关里任职,却丝毫不像他的同事们那样克制、收敛,居然还敢发脾气。像他这样一个爱发号施令、性格暴烈、胆大而有见识的人,亏得他喜好不一,应该说他需要在办事中有条不紊,否则他连现在占着的那

0评论2024-01-2235

良心的安宁
最近,看到这么一个故事,让我挺感兴趣。1940年7月,米尔的好朋友约索夫,因是一名犹太人,而被送进了集中营。被带走的前一天夜里,约索夫把自己仅存的五万马克,交给米尔保管,让他代为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这件事约索夫前前后后都瞒着妻子,因

0评论2024-01-2141

耶稣坟墓之谜
人们都知道,耶稣在耶路撒冷城被罗马士兵钉死在十字架上,又在他死去的第三日复活并升天。这在《圣经》中多处均有记载,也是耶路撒冷成为基督教圣地的原因。在距离耶路撒冷数千公里之外的克什米尔,有一个名叫斯利那加的城市,是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的首府。这

0评论2024-01-2031

1988年,印度一天平马尔代夫政变
旅游胜地马尔代夫发生政变,政变中被迫下台的前总统纳希德曾直接要求离其最近的大国印度出兵干预。历史上,印度确有军事干预马尔代夫局势的先例,1988年,斯里兰卡泰米尔雇佣军在马尔代夫制造政变,在时任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请求下,印度伞兵部队紧急出动

0评论2024-01-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