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杀神白起

2024-01-20 14:01360

中华悠悠数千年,在那片大地上不止一次动乱不堪,却没有一个乱世像战国一样名将辈出,后世之乱虽然也人才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大多数是一个不世出的统帅加上数位政治家和阴谋家,比如楚汉,就是一个韩信算的是名将,而且是千年难遇的名将,刘邦御人之术少人比拟,张良其智谋可望不可即、谓之谋圣,萧何是个值得拥有的宰辅,陈平善于出奇,项羽数千年就这一个、成也王、败也王。再比如三国,三国名将我认为就一个周瑜,还英年早逝,至于其他的,在其他方面或许堪称一流,但在军事方面确实算不上名将,曹操在政治和阴谋方面堪称大师,诸葛亮在内政方面同时代首屈一指,关羽是道德至上便成圣,司马懿各个方面均马马虎虎、算不上一流,孙权一代枭雄自然不算名将。

战国,名将虽然也是稀缺物种,但绝不是像后来一样几近灭种,吴起自不必说,与春秋孙子齐名,合称孙吴,孙膑用兵在于攻其必救,乐毅以弱制强直取强齐,廉颇与赵奢联手,连虎狼之师的秦军也羞愧,李牧北击匈奴的战绩或许只有西汉名将霍去病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王翦自不必说、东方六国除弱韩其余均亡于王翦与其子之手,这些均可称名将,但是我今天不说这些统帅,我想我不说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战国还有一个名将,他的名字让六国从上到下的胆寒,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以说他真的是不败的代言人,大家掌声有请我们的主人公白起登场。

白起,秦国人,关于他的事迹想必大家都了解,秦赵长平之战更是耳熟能详,大家不知是否对那四十万人有没有概念,四十万对于现在来说可能算不上多,在当时可要不得,这四十万只是坑杀,还有战死、投降等,总数恐怕不少于四十五万,而当时赵国多少人呢,据梁启超统计大约三百五十万,算术再不好的我也知道这是什么概念,有人说不就总人口的近八分之一吗?那我就好好算算,三百五十万,大约一百二十万户人家,按一家一个劳动力,就一百二十万人,但一百二十万不能全部征兵,取一半,也就是六十万,一下死了四十五万,这个损失不可谓不大,对赵国这是致命的打击,对白起这是最后一战。

关于白起的记载,史书重点着墨于他成名后与诸国征战,对于他的早年可以说只字不提,但史记上说他是从士兵开始做起,到左庶长,迁左更,升大良造,后封武安君。虽然他是秦国公族,但只是个破败的公孙,幼年想必不会比那个韩国破败的贵族好多少,只是后面的发展和那个破败的贵族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遇到了伯乐,都侍奉一个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军事才能,最后都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残忍杀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亦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所幸那个畸形的时代过去了,那就让我们朝美好的未来前进。

大家来看看白起的战绩:十五岁从军,因屡建奇功被权臣穰侯魏冉带在左右,刻意培养。前295年,白起攻打楚国,斩敌首二十四万,淹死数十万。前274年,与三晋作战,斩敌首十三万,溺毙二万人。加上后来的长平之战,至少四十五万。合起来直接死于白起之手的列国将士不低于百万,有人做过统计,战国战死的军士二百多万,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屠夫。

难道白起真是个屠夫?我想不是的,在白起之前,秦国没有出过可以挑大梁的战将与统帅,但是自秦孝公便开始谋划天下,但是苦于没有国力与军事天才,才把王途霸业匿藏于心,但不代表秦国安于现状,先用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大增强,再用张仪西取巴蜀,夺取天下粮仓,为以后解除后顾之忧,后用范睢近攻远交,可以说白起之前,秦国是贤相时代或者说是蓄力时代,白起的出现秦国国君一定是欢喜的,原因无他,兼并天下有了希望,要想兼并天下不能像以前一样小打小闹,更不能像以前一样把俘虏的士兵还回去,因为秦昭王知道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亦是死灰复燃的希望,但是这个时候六国还不像后来嬴政时弱不可击,如果灭了一个难保其他国家不联合制秦,所以此时秦国有一个大胆的战略,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去歼灭六国的有生力量,于是白起的军事天才加上秦昭王的战略便成就了白起“人屠”之名,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白起的死最主要的原因或许不是功高震主,白起的死根本就是一招死无对证的妙棋,秦昭王的命令是直接传达给白起的,所以说斩杀降敌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而白起是直接操作,白起一死,便死无对证,一切的一切罪责便坐实在白起头上,而当时白起已无心再征战杀场,白起你就成全寡人吧。

白起之后,秦国就到了战将时代或者说兼并时代,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他当年的部下王翦,而王翦的任务与白起相铺相成,六国的战力已被他打的残破不堪,这个时候正是攻城略地的好时候,一来六国没时间恢复,别一方面六国还沉浸在白起的余威中,既是六国联合也敌不过百万虎狼之师了,只是武力可以建国,却不可以治国,正所谓,亡六国者,非秦也,亡秦者,秦也,前车之事,望后世鉴之。

回到那场使白起留名千古的长平之战,白起的对手是谁呢,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说的是他,我们现在淡淡是否如此,其实赵括就打过一场仗,而且败给了他必败的人手下,是谁说他纸上谈兵呢,他父亲,都说知子莫若父,李世民既然知道他儿子后来会那样,为啥还把皇位传给李治,朱元璋既然知道朱棣会谋反,为何不做防备,可见这句话也不都是对的,那么纸上谈兵本身就是一个误导,而误导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赵括和其父谈论兵法时,把打仗说的很轻松,但是我们要注意后面一句每一次赵括都把其父说的哑口无言,于是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赵括是有真才实学的,从后面的长平之战来看,赵括是攻击型将领,而赵国的三大主帅除了在北方防范匈奴的李牧都是防御型统帅(李牧后来对上王翦也是防御型的),所以我猜测赵奢不是不知道赵括是个不可多得的战将,只是迫于赵国的实力、和基于保护儿子,便出此下策,护犊之情人人有之,有人说了,那也不能说赵括就不是马谡一样的人啊,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

前面说过白起是不败的代言人,为什么呢?不败的统帅不是没有,战国初期的吴起也没败过,赵国的李牧也没败过,吴起确实没败过,但是其人品有问题,杀妻换相,为人所不齿,那有人说了,白起杀的人比吴起要多得多吧,是,我不否认,但是白起那是国家行为,吴起那是个人行为,吴起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既是是白起、韩信这样不世出的统帅也无法撼动的,李牧与六国军队接触不是很多,他被称为名将除了北方战事,就是能带着赵国残余力量与王翦相持不下,算是不败的。后来的也有不败的,楚汉的韩信,西汉的霍去病,韩信征战十余年而平天下,霍去病十七岁领兵打仗,到死历时七年,而白起领兵三十七年,七十余战,无一败绩,更难得可贵的是,每次都是以弱胜强切都是歼灭战,所以他不但是不败的,还是常胜的。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信陵君救赵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音bǐ)率兵救赵国。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釐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釐王被吓唬住了,

0评论2024-01-2583

刘裕摆却月阵
晋安帝复位后,刘裕掌握了东晋大权。刘裕本来是个出身贫苦的小军官,在士族中没有什么地位。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发动北伐。公元409年,刘裕从建康出发,先出兵包围了南燕(十六国之一)的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的国主慕容超着急了,向后

0评论2024-01-2573

秦王灭六国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秦王政又向尉

0评论2024-01-2582

刘邦进咸阳
秦军在巨鹿打了败仗,可章邯还有二十多万人马驻在棘原。他上了一份奏章,向朝廷讨救兵。二世和赵高不但不发救兵,反而要查办章邯。章邯怕赵高害他,只好率领部下向项羽投降了。章邯投降的消息到了咸阳,秦王朝内部也发生了混乱。那时候,秦朝的权完全操在赵高

0评论2024-01-2571

妒杀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两个小和尚。老和尚把两个小和尚抚养长大。两个小和尚就每天缠着老和尚问自己的身世,老和尚就说了……“我化斋来到一个小村子里,只见遍地是尸体,到处是燃烧的房子。我在不同的地方看见两个小孩子在他死去的父母

0评论2024-01-2594

秦始皇为何终身未立皇后
古代封建帝王对立后都很重视。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终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致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而没有皇后墓,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坐拥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不愿意立皇后呢?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关。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

0评论2024-01-2576

张仪瓦解齐楚联盟
苏秦游说六国,采用合纵战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张仪则帮着秦国到各国游说,要这些国家与秦国联合攻击别国,叫“连横”。六国中,齐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两国结成同盟,对付秦国的“连横”。这成了秦惠文王的一块心病,他千方百计想破坏齐、楚两国

0评论2024-01-2589

千古金刀计
燕国大将军慕容垂千里投奔秦国,一时间天下震动。身为燕国第一重臣,慕容垂乱世叛国的背后究竟有何玄机?一、三英对决公元369年,燕国车骑大将军、皇叔父吴王慕容垂突然率领子侄辈几十人千里奔驰,投奔秦国,顿时,天下震动!当时天下三分,西有氐人苻氏建

0评论2024-01-2560

郑国渠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大,要出兵讨伐东方各国,韩国首当其冲,岌岌可危。想到秦国大兵压境,吞并韩国的情景,韩王不免忧心忡忡。一天,韩王又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一位大臣献计说,秦王好大喜功,经常兴建各种大工程,我们可以借此拖垮秦国,使其不能东进伐

0评论2024-01-2578

流亡公子重耳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

0评论2024-01-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