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忠厚长者廉颇

2024-01-20 14:01560

廉颇,赵国人,这次太史公的评价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这个评价淡淡的、毫无感情可言,这是在介绍他时,顺带捎上的,还不能算是太史公的一些看法,我们看《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只有太史公对蔺相如的一些评价、只字不言对廉颇的褒贬,我们也无法从书面得知太史公对这位良将的其他看法,我们可以推理一下。大家会有一个发现,太史公对廉颇蔺相如那段将相和着墨特别多、还很详细,接着发现太史公在写这段的时候可能是含泪写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写将相和时,会想到他自己和李陵的故事,奥!对啊,这两个故事多少还是有点相似的。太史公在写蔺相如时好像在写自己一样,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一个人的勇气不在于敢于去死、而是在生不如死的环境下能活下来,这个是太史公对蔺相如评价,多像他自己啊!在写廉颇时,太史公怀着一种向往、一种对朋友的精神寄托的感情去描述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正是如此,朋友功过还是让后世来评说吧。

在廉颇身上我们要学习些什么?这个才是对我们有营养的东西。

第一、要学习他的知错就改,他和蔺相如那点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大家想想廉颇当时是什么地位、上卿,还是掌兵大将,真正的位高权重,人家都不怕因为负荆请罪而丢脸。再想想我们自己,只要犯了错误,第一件事想的就是推辞、嫁祸。芝麻点的错误,我们能扯到国家大事,最后推到国家领导人的身上,说他们领导无方,还自己在那意淫,看我多厉害,没我事了吧,被我糊弄过去了吧,在别人看来你这个人太不行了,这种事你直接承认大家就原谅你了,你还找千百种理由,关键是你找就找吧,至少你的理由得说服你自己吧。还有一个坏处就是人家已经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别人问你就是想试探试探你这个人,结果你就上当了。所以我们犯了错在没有大的损失下,我们能承认就承认,我们也不提倡啥错都承认,在承认错误之前,你要权衡利弊,简而言之就是,当你不承认错误所受到的伤害大于等于你承认错误所受到的伤害时,你就承认。我不是在教大家做伪君子,我的目的是让大家多几种保护自己的办法,最多属于利己不损人。

第二、要学习他的表现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故事不敢保证大家都知道,我也不打算把这个故事完整的给大家呈现出来,尽量避免盲区。廉颇当时恐怕有六十多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属于很老很老的人了,我们想一下现在的六十多岁的老人,也就是我们爷爷辈的人,看看他们一顿饭能吃多少,你要说廉颇平时一顿能吃一斗米、十斤肉,那是打死我我都不信,但使者来了,人家廉颇硬生生的吃下去了,这就是潜力,大胃王的潜力,为了重新获得君王重视,真拼!

第三、要学习他的适可而止,这一个故事简要说一下,廉颇当时在外领兵,赵王想要排乐乘去代替廉颇,结果廉颇受够了欺压在半路截杀了乐乘,最后逃到魏国。适可而止?咋看出来的?廉颇当时在外领兵,依他的威望,想必他手下的那些兵将都是些只知有将、不知有君的主,他不会是受乐乘的欺压,可能是受赵王或者平原君的欺压,也只有这俩能欺压廉颇了,以廉颇忠厚的表现,一定是受了不小的委屈,但他只是把乐乘杀了,意思是打狗给主人看,并没有进一步逼宫或者杀了平原君,请相信廉颇有这个实力,如果他那么做了,他必定不溶于赵国,但他把乐乘杀了以后弃兵权逃到了魏国,赵王或平原君也没把他怎么地,这就为以后可能重新得到重用有了可能。我们在平时做事时也是这样,当上级无故欺压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地忍受,但是也不能强烈报复他,我们要做的就是这种打狗给主人看,既向他表明了我们不是好欺负的,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不敢保证我不会把报复在你身上施加,又向他说明了我还是有能力的,不如拉拢我,我是能帮助你的,我比你那些手下要强得多。适可而止是有利于我们的,就算现在与我们无利,再把眼光拉长一点。

那有人问了,廉颇值得我们去学习,难道他没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当然有了。

第一、借鉴量力而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面的故事不仅要学习,还要借鉴。后来使者说他吃是吃得多,但是拉的也多,史记说这是政敌运作让使者这样汇报给赵王的,我想说的是这有可能是实情,一个曾经东讨西伐的将领,到老了是不大可能完全健康的,而且老人肠胃大多数不太好,廉颇为了表现出自己还可以继续为国效力,又吃那么多,拉得多也在常理之中。有时候我们要在上级或者朋友面前表现自己一定不要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限度,不然不仅不会使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有时还会起相反的作用。

第二、借鉴把心放平,后来为什么会有负荆请罪,那是因为开始廉颇看不起蔺相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每个人不熟悉的人给予充分尊重,因为我们不熟悉他、不深入了解他,就从外在形象上给予定位,有时眼睛是会欺骗我们的。如果后来你曾经看不起的那个人草鸡变凤凰了,你想攀龙附凤就相当困难了,所以对不熟悉的东西要一视同仁的给予尊重。

现在廉颇说完了,我还想说个有趣的话题,我在百度贴吧上经常看到别人讨论如果长平之战是廉颇对上白起是否还会同样结局。后来在无事时,我也想过这个有趣的话题,要是长平之战真的是廉颇对上白起,且无论谁胜谁负,那都将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观,名将对名将,啧啧...想想都兴奋,那我们来来看看谁胜谁负吧。

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没有真实发生过的,其最后结局都要可能,关键是我们要算出来这个可能谁占得多、谁占得少。

首先、廉颇对白起不会存在一边倒的情况,名将实力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关键是要看外在的环境与条件,两个人在战争经验上应该说差别不大,廉颇公元前285年开始独自领兵作战,白起是公元前294年开始领兵作战,长平之战是在公元前261年开始的,两个人都有二十年以上领兵打仗的经验,其经验方面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单兵作战能力,白起时代的秦国与列国作战,只要不是白起领兵,其胜负参半,可见那个时候的秦兵并不像后来王翦时代的秦兵,不比其他国家的士兵更强。而战国,有人说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的军队比秦国的士兵强,我说句公道话,赵国是进行军队改革了,而且也变强了,但那是骑兵,长平之战要是赵国骑兵参加的,廉颇会坚壁不出吗?要知道骑兵的作用是野战,廉颇会这么不会用兵吗?所以长平之战,赵国的也是步兵,而赵国的步兵可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所以在这方面没啥差别。

第三、君主方面,既然我们都假设廉颇对阵白起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把这方面的变化给假设掉了。

第四、粮草方面,双方都不是本土作战,在这方面也没有谁是优势。

第五、白起善攻、廉颇善守,所以一个攻一个守,最后会平局,但是白起是不正义的战争发起者,久攻不下,士兵会出错,而白起方面一出错,廉颇虽然善守、其攻的方面也不弱,他必不会放弃机会,会出兵打秦军,而秦军一看赵兵出战了,会调整过来,这样就变成了野战,而野战白起是很强,但是廉颇同样不弱,看他俩的简历,都没有败过,无法在这方面比较谁强谁弱。

两个人在能比较的方面都不占优势,不能比较的方面无法比较,所以除非他俩真的干一场,不然真的很难取胜负。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心宽与心安
很喜欢一句话:“屋宽,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我们生而为人,在于现实,所以不必凡事都争个明白,万事都执念不放。只有宽心做人,心安处世,心才有家,人生才有路。01心宽,容百川《菜根谭》有言:以宽容之心待人,心中容得万物,方能恩泽良久。蔺相

0评论2024-01-2473

廉颇老矣
冬至,魏国都城大梁早以为风雪覆盖,随如今秦国强盛,但秦国为了扫除统一的障碍全力进攻赵国,使得魏国虽然对其抱有足够的警惕,却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毕竟秦国灭亡赵国也不是很容易,如果这个时候前去插了一脚,那么无疑这便是对还在交战的两个国家天大的

0评论2024-01-2487

老将廉颇简介 廉颇最后怎么死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在有些时候,尽管你不服老,还能继续奉献,但却没有人会相信你的壮心了。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将。大家了解廉颇这个人,很多都是从负荆请罪的典故中得知。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栋梁,两人

0评论2024-01-2340

战国最强内奸郭开简介 为什么说他是秦统一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始皇嬴政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嬴政能完成这件事,除了秦国本身实力强盛,几代君主不屑努力之外,当然也有别国的糊涂。能与秦一争天下的不是没有,赵国便是一个。赵国也是大国,国力强盛,政治军事上也与秦国一样能臣名将辈

0评论2024-01-2345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谁?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诸国相争,战争频繁。这是一个坏的时代,同时也是个好的时代。在这里不论你出身如何,只要有才华,就能为将就能投入某个势力成为幕僚,辅佐你认可的主君获得胜利。乱世出英雄,越是这样的时代,越能激发出更多优秀

0评论2024-01-2329

秦昭襄王为何冤杀白起?他对白起是什么态度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他几位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除此之外,白起还被人称作杀神白起、人屠。在战场上,白起是当之无愧的夺命狂魔,有他在,战争就没有不胜利的,他就是秦人的希望。但是,这位秦国的战将,最后却是死在了自己守护的君王手下,这到底

0评论2024-01-2243

白起的长平之战赢了吗?为何秦国白起没能灭
为什么秦军明明攻克了赵国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党,为什么白起明明打赢了长平之战,赵国还是没有灭国呢?细数白起经历的种种精彩的战役,我们就会领会白起到底有多厉害。伊阙之战是白起闻名于世的第一战,秦军对阵魏韩联军。白起看透了战场上魏韩两军面和心不合,

0评论2024-01-2237

白起为何会被秦昭王逼死?白起是自杀的吗?
一代名将的死亡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想,当秦昭王逼死白起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秦昭王最大的错误就是对战争的指挥失误,他不该让白起在赵国长平之战以后退兵修养,他不该在秦国面对赵、魏、楚三国联军围攻的时候还不放手退兵,反而不断

0评论2024-01-2236

长平之战双方是谁?最后是哪个国家赢了?
历史并不是时时都是公平和公正的,有时候,有一些人,他们明明不该承受那些骂名和嘲笑,但是因为历史,他们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无能之人。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大国之间发生了一场大型的战争长平之战,就在这一场战争中,秦国就杀了赵国降军四十万,震

0评论2024-01-2235

长平之战有何历史影响?为什么赵国打不过秦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胜利,韩国割让了上党给秦国,可是上党郡郡守私自将上党献给了赵国,秦国因此发兵上党,攻打赵军。赵孝成王派廉颇出战,但节节失利,没能保住上党。秦军攻占上党后,不放弃攻打赵军,对赵军紧追不舍。廉颇率领的赵军退守到长平,

0评论2024-01-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