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文盲老太美丽蜕变:70岁出书成知名作家

2024-01-20 12:03300

2013年10月,磨铁图书推出一本新书《乱时候穷时候》,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亲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而该书作者姜淑梅也被誉为中国平民历史的书写者,赢得大批姜丝的喜爱,成为网络红人。让人惊讶的是,姜淑梅60岁之前目不识丁,她用了十多年时间自己扫了自己的文盲,随后开始写作。那么,从文盲到作家,姜淑梅是如何做到的?

丧夫老太进京,

无意中助作家女儿两度获奖

丧夫之痛,让姜淑梅一夜白头。亲戚朋友都知道了姜淑梅老伴遇车祸身亡的事情,只有姜淑梅的大女儿张爱玲还蒙在鼓里。张爱玲是黑龙江的作家,笔名艾苓,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姜淑梅之所以对女儿封锁消息,是怕耽误女儿的学业。姜淑梅虽然不识字,但非常羡慕像女儿那样的读书人。直到父亲的后事处理完了,艾苓才从亲戚那里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她给母亲打电话,要回来看母亲。姜淑梅语气平静地对女儿说:你安心学习,别惦记俺,俺去北京看你。

树叶黄了的时候,姜淑梅风尘仆仆来到北京,一路打听找到了鲁迅文学院。艾苓扑到母亲怀里,失声痛哭。姜淑梅安慰女儿:咱们谁都别哭,你是文化人,像看书一样,把这页翻过去吧。你能安心学习,娘心里就敞亮了。

学员们经常聚在艾苓的宿舍里聊写作,姜淑梅记住了一句话:别人写过的事再写就没意思了,要写世上稀少的事。姜淑梅想,既然来了,怎么也得帮闺女弄出一篇文章来。有了,明天去上堂课,这就是稀少的事。于是,她对女儿说:娘有个小小要求,想跟你们上堂课。艾岺自得知父亲去世后一直没笑过,听母亲说要去上课,不由笑出声:娘哎,你小学都没上过,就想上鲁迅文学院的课?能听懂吗?姜淑梅态度坚决:听不懂俺也去。艾岺说:课堂后面有的是空座,你要去就去呗。姜淑梅认真地说:我没交学费,不能去偷听人家课,你得让校长同意了我再去。艾岺与常务副校长沟通后,姜淑梅走进了鲁迅文学院的课堂。

那天是苏叔阳讲授《电影文学人生》。姜淑梅被安排坐在了第一排,满头白发在一群黑发中格外显眼,连苏叔阳都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下课后,姜淑梅对女儿说:俺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你们的课,是不是稀少的事啊?你是不是可以写篇文章啊?艾岺顿悟,笑着对母亲说:娘,你没文化,但却太有灵性了。

后来,艾岺以母亲在文学院听课为背景,写了一篇散文《白发母亲》,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并获得该报亲情征文二等奖。

为给爱女写信,

60岁的文盲母亲开始学习认字

从北京回到安达,姜淑梅依然挂念着艾岺,她想写信安慰女儿,却又不识字,只好求助邻居把她口述的几句话写在纸上。随后,姜淑梅只要闲下来,就照葫芦画瓢,在废纸上一遍遍地抄写。三五句话的一封信,姜淑梅反复抄写了半个月才自觉满意,正式抄写在信纸上,寄给了女儿。母亲的字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挺匀称。重要的是,母亲的话不多,却字字暖人心。艾岺萌生了教母亲认字的念头。

结束在鲁迅文学院的学业,艾岺对在妹妹家照看外孙子的母亲说:娘,学认字吧,你要能认字,就能想给谁写信就给谁写信了,起码能看一看小孩的书,有事情做了。姜淑梅说:俺都多大岁数了,能行吗?娘这么聪明,肯定行,我们都可以给你当老师。姜淑梅思忖片刻,说:俺要会认字、写字,以后就不愁给你写信了,那就试试。

姜淑梅接过女儿给她的一沓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开始学写字。可到了晚上,她就告饶了:爱玲,你看我这手直哆嗦,写个横像锯齿,写个竖也像锯齿,不写了。艾岺说:一年级小孩刚拿笔也是这样的,坚持下来就好了。有女儿鼓励,姜淑梅不再气馁,第二天又接着学。

为提高认字率,姜淑梅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首先,她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编成快板,自己口述,然后让外孙女帮她写在卡片上,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读。其中肯定有许多字不认识,但由于是自己编出来的,遇到不认识的,就可以根据记忆顺下来,这样认字速度就快了很多。几个月后,她就能读幼儿读物了。

商场里有卖健身按摩器材的,顾客可以免费体验。而且,商家还设了个小舞台,除了做产品宣传,哪位顾客有雅兴,还可以上台唱歌。姜淑梅到商场去了几次,看见人们对理疗透光器感兴趣,便自编了一段歌词。

星期天,姜淑梅带着外孙女去商场,那里聚了很多中老年人,排队做健身按摩体验,一旁的小舞台上,几个年轻人又唱又跳。到了与顾客互动环节,主持人问大家谁能登台唱歌,姜淑梅大大方方地走上舞台,清清嗓子,套用一首大家熟悉的歌的曲调,唱道:来到本商店,欢喜心头现,老师服务好,爸妈叫得甜。理疗透光真科学,五脏六腑热出汗,盼望早日得正气,返老还童健康赚。一曲唱毕,掌声响起,连见多识广的主持人都被震住了:嚯,这老太太自编自唱,可不是一般人。卖健身按摩器的商家代表把姜淑梅请到办公室,说:你的歌词编得好,替我们做宣传了。这样,把你的歌词给我们,我们找人写成书法挂出去,给你100元报酬。姜淑梅笑了:俺编歌词是为了学字,上台唱歌是为了快乐,你们相中了俺的歌词就拿去,钱俺可不要,那成啥事了。说完,她掏出写有歌词的卡片,交给了商家代表

回家的路上,外孙女冲她竖起大拇指:姥姥,你真厉害,台下的人都夸你不简单。我也夸你境界高,没要人家的钱。姜淑梅说:你把姥姥夸得都不好意思了。以后,俺多编点词,这样学字挺快的。姜淑梅并未意识到,她的这种识字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创作。

2010年,已经调到绥化学院教写作的艾岺,将儿子送进了大学。之后,她回到安达对母亲说:我现在啥心事都没有了,你就是我的心事,你都70多岁了,该为自己活了,想玩啥就玩啥,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在她反复动员下,姜淑梅跟女儿来到绥化生活。

娘,我书柜里的书,你随便看。女儿想让母亲在阅读中认字,姜淑梅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却不知该看哪一本。女儿推荐她读《一千零一夜》,姜淑梅戴上老花镜,开始啃大部头文学作品。一读,竟读出兴趣来。不认识的字,有的能顺着读下来,顺着读不下来的生僻字就问女儿,基本不耽误看故事。

书看多了,姜淑梅渐渐有了想法。一天,趁女儿闲着,姜淑梅说:看别人的书,俺也受启发,就是得有好故事。俺给你讲个故事,你写出来,准能发表。接着,她给女儿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听到的事情,有人物,有情节。艾岺觉得母亲讲的故事不错,但她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再说,故事放在那儿,早写晚写都成,就一直没动笔。

过了几天,姜淑梅问女儿:爱玲,俺给你讲的故事写了没有?女儿说:我最近事挺多,没写。姜淑梅说:那俺再给你讲个故事,你一起写,都能发表。

后来,姜淑梅见女儿总是忙别的,不免有些遗憾:这么好的故事你怎么不写呢?不写可惜了。女儿说:我没时间写,你讲的故事你自己写多好。姜淑梅说:写故事是你们作家的事,俺一个老太太哪会写?女儿说:你都认识那么多字了,就把写文章当玩,你咋跟我说的就咋写,不会写的字空着,我回来教你。

姜淑梅是个有激情而且激情容易被点燃的人,女儿三鼓动两鼓动,就来了心劲:俺先回趟安达,办点事,回来就跟你学写作。

2012年4月末,姜淑梅回安达认证:让人家看她是否还活着,否则停发退休金。认证完毕,姜淑梅去了二女儿家,对二女儿说:等俺回到绥化,就跟你大姐学写作。二女儿扑哧笑了:写吧,我家厕所正好没纸了。姜淑梅又去大儿子家,说:儿啊,俺回去就写作,写俺肚子里的故事。大儿子盯着她看半天,说:妈,你要能发表文章,胡锦涛就能接见你。姜淑梅心里暗暗叫劲:俺就写给你们看看。

不负女儿厚望,70岁出书成为炙手可热的传奇奶奶

可是,真正开始写作,姜淑梅才发现作家不好当。她提起笔手就不听使唤,一天也写不出几句话。女儿便鼓励她:娘,你别紧张,就当是玩呢,只不过跟别人玩的不一样罢了,慢慢来。姜淑梅记住了女儿的话,把心态放平了。十几天后,她写着写着,发现手不抖了,每天能写五六行字。

再有,写什么?怎么写?起初,姜淑梅也想写得文字美一些,可她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好词。女儿指点她:娘,你就写你讲给我的那些故事,不要花哨的语言,越朴实越好。姜淑梅明白了:那就写老故事,大白话,越稀奇越有意思。

姜淑梅费很大劲写了两篇故事:一篇是胡子打百时屯的事,母亲给她讲的。一篇是大仙跳大神赶上地震吓尿裤子的事,父亲给她讲的。艾岺读后,觉得意思不大,但她不能打击母亲,便说:娘,你挺会写东西呀,很多老年人写的回忆录给我看,啰唆半天也进不了正题,而你直接就进入故事,很有潜力呀。姜淑梅说:当年俺上你们鲁院的时候,你们聊天俺听着呢,俺就记住了一句话,谁都知道的事,你再写就没意思了,要写,就写别人不知道的事,还要虎头豹尾。

可是,女儿又说话了:娘,我给你个建议,你别写姥姥姥爷给你讲的,你写你自己亲历的故事。姜淑梅有些懵懂:俺自己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写啥?就先写你到东北以后的故事,这段故事你给我讲过,非常有意思,一件事你写一篇。姜淑梅明白了,女儿没看好自己写的东西。不过,女儿的话也让她开窍:自己经历的事,就是别人不知道的事,这样的故事才有看头。

姜淑梅在写作中找到了乐趣,越写越顺当,每天竟能写四五百字,感觉一天倏地一下就过去了。而且,她不在写字台上写,人坐在沙发里,把一个纸盒箱子放在腿上,就在上面写。写累了往沙发里一仰,呼呼睡一觉。艾岺见母亲写作挺辛苦,说:娘,你把写作当玩,千万别累着。姜淑梅笑着说:你放心吧,对不起自己的事,俺不干。

姜淑梅写的大都是自己早年经历过的事,许多故事今天的人们闻所未闻,文字浅白,如话家常,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艾岺读了,不由赞叹:娘,我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一定能发表。姜淑梅说:发不发表俺不上心,当了一辈子文盲,到老了会写文章了,俺感到是倒着活,越活越年轻。

姜淑梅每写好一篇文章,艾岺就帮她在电脑上敲一篇,贴到自己的博客上,注明作者信息。姜淑梅没想到,她的白话故事很快在网友中引起反响。网友看风景的猫留言:我很讨厌老师整天让小学生抄写背诵那些所谓的好词好句,姜淑梅的作品正好可以做范文,让四年级的儿子明白,好文章可以一个成语都没有。网友本初子午线评论说:姜淑梅奶奶用她朴实生动的文笔写出了她们小时候的故事。生动的、伤感的、活泼的,跟奶奶讲的故事很像。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坐在老人腿上仰头听故事的岁月。

作品出版为姜淑梅赢得很多姜丝,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也为她制作了15分钟的专题片。姜淑梅一高兴,跟女儿说:大家这么喜欢俺的书,俺要好好活着,一年写一本书。说完才想起来,故事都写空了,脑瓜子里没有多少货了,再写,挺困难。可自己夸下海口了,怎么办?对,出去找素材。

于是,为写第二本书,姜淑梅开始找有故事的老年人聊天。她先跟人家聊以前的事情,这叫勾故事,聊着聊着,对方不知不觉就开始讲自己经历的事。这些听来的故事,她都用脑袋记。有时聊不完,她就将对方的电话或地址记在小本子上,空闲时再找人聊。有人配合她,也有人知道她是在做采访,就摆手说:我的事你可别写,丢人。然后就躲开她。后来,姜淑梅干脆买了个录音笔,再与人聊天时,就悄悄打开录音笔录音,回到家再整理成文字。靠这种方式,她积累了许多新故事。

2014年七一前夕的一天,艾苓回家后,跟母亲说:娘,我的学生们说了,你这个年龄的人,从文盲到作家,就是新闻人物,他们想邀请你给他们讲讲你的经历,并接受大家采访。姜淑梅爽快地答应了。

这天,身穿翠绿色短袖休闲衬衫、头发雪白而浓密的姜淑梅,来到了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班的教室。

面对几十名大学生,姜淑梅操着一口山东味的东北话,道出了开场白:这是俺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高才生。俺是个粗人,没念过什么书,咱就用家常话跟你们唠嗑俺十多年识字和写作的历程虽说是玩,但俺有干啥事就要把啥事干好的心劲儿,这才有了今天出书的成绩。有人说俺是励志传奇,俺不那么认为。其实,这就是俺的一种活法,跟别人不一样并且有意义的活法姜淑梅的话还未说完,就赢得一片掌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三只小老鼠和一只老猫
有一天,小迪子和兄弟们说:“咱家的油没了,要不,再去老猫家偷点油回来?”花花子和高打子齐声说到:“赞同!”三只老鼠就这样高高兴兴地跑去从偷油了。 当他们来到老猫家,老猫正在家里做饭,旁边放着一

0评论2024-01-26442

雷州鬼屋案之旧居闹鬼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故事是雷州鬼屋案之旧居闹鬼! 半年前,郑彦杰因为不愿与同僚同流合污,被从浔州贬到了位于南海之滨的雷州——一个几千人的小小平县当县令。尽管如此,郑彦杰还是打起精神,在赵庭和孙佑这两个衙门干吏的辅佐下,

0评论2024-01-26513

请问你家有鞋吗
请问你家有鞋吗 这是一件真事。现在都过去四年了,可是每当我想起来都觉得……不寒而栗。我父母的单位承担了青藏铁路的勘查设计工作。大家知道在青藏线上,因为环境的恶劣,死人是经常的事。这本来也没什么,可是&helli

0评论2024-01-26400

宁为贫家妇,不做帝王妃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故事是宁为贫家妇,不做帝王妃! 德宗的心无常性,酿成了他人生两大悲剧。在他即位之初,便开始削藩,然而几经挫败,竟灰心丧气,致使藩镇开始真正割据。在对待自己的爱情方面,他爱慕贵族小姐王珠:封为贵妃,可不管他怎么降恩于她,就是得

0评论2024-01-26385

施耐庵家谱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民间故事——施耐庵家谱! 施耐庵写《水浒传》出名以后,有个在苏州做官的施家后代派公差找到施家桥,跟施耐庵要家谱,想把在苏州的施氏续在施家的家谱上。恰巧,施耐庵出门了,公差只好留下信,回苏州禀报主人去

0评论2024-01-26412

少年惊恐之夜
少年惊恐之夜 那是十年前的遭遇。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离家三十里外的小镇上读书。那天下午,在我们上自习课的时候,一个来镇上办事的本家叔叔找到我,告诉我祖母病重,快不行了,想见我最后一面。祖母只有我一个孙子,叔叔说她没见到我是

0评论2024-01-26437

鬼手印
老家有一位耳聋的老奶奶姓金。人们都说金奶奶的耳朵虽然聋了,却能听到普通人听不到的话,她的眼睛也跟明镜似的,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金奶奶无儿无女,也很早就没有了丈夫,只有她一个人孤苦无助地过日子。听村里的人说,每到夜晚来临的时候,金奶奶会

0评论2024-01-26389

惊魂云逗崖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惊魂云逗崖! 1、尸洞 日暮初降,钱一鸣走到了龙头岭前。他本以为一口气便能翻过山岭寻到客栈,谁知看似平缓的山路却越来越难行。更糟糕的是,钱一鸣迷路了,不知不觉中闯进了一片幽暗的密林。 钱一鸣举目四望。突然,一盏灯火映入了眼

0评论2024-01-26401

狮子和种子
一天,狮子大哥在森林里睡觉,有一棵小小的种子从树下掉了下来。 小种子看着掉到了狮子的尾巴上,就请求狮子大哥摇尾巴,“狮子大哥,我求求你摇摇尾巴,我会变成苍天大树,帮您挡着烈日当空的大太阳!” 狮子大哥无视小种子的话,

0评论2024-01-26438

遗像惊魂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鬼故事遗像惊魂 老家三叔的儿子要结婚,想拆了祖传老宅,在原址上盖新房。为此三叔特意打电话请王宇的父亲回去商量。可是王宇的父亲年前中风行动不便,王宇便代替他回到了老家。 孤零零的老宅建在王家竹园旁土坡上,三叔带着王宇和几个本

0评论2024-01-2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