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2024-01-20 03:14600

她以一份报纸扳倒了美国总统尼克松,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她是《财富》杂志500强公司中第一位女性“一把手”,是美联社第一位女董事,是美国新闻界传奇人物,被称作“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

在由男人主宰的华盛顿新闻圈,政治圈,凯瑟琳·格雷厄姆光彩夺目,备受尊敬。美联储前主席保尔·沃尔克说:“一位如此害羞的女人成为华盛顿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实在令人惊异。”乔治·w·布什的评价更具代表性:“她是一位真领袖,真淑女,是一代传奇。”

人们之所以给她如此崇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她是世上最富权势的女人,更因为这个女人代表了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人性中最为高贵的品质——勇气与正直,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如此灿烂……

含着金钥匙来到世界

凯瑟琳·格雷厄姆称雄美国传媒界,与其家世背景密不可分。

1917年6月16日,她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其父尤金·梅厄因投资得法,挣下数百万美元的资产,成为名震华尔街的大银行家。后来,梅厄先生出任公职,当过胡佛总统手下的美联储主席。在杜鲁门执政时,担任过世界银行的首任行长。

父亲整天事务繁忙,而母亲又是上流社会出名的交际家,当凯瑟琳·格雷厄姆出生没多久,她只是说了句:“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丑”,就继续自己的应酬去了。

尽管生在一个衣食不愁的家庭,但凯瑟琳却没享受到多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因为相貌一般,她很自卑。在上大学时,她的同学怎样也无法理解,这个全美最富有家庭之一的孩子,怎么只有两条裙子与两件毛衣,而她自己因为长时间的忽略,并不是很在意。

1933年,在一次破产拍卖会上,梅厄通过中间人以82.5万美元购下了创办于1877年的《华盛顿邮报》,从此,这家当时影响并不大的报纸便成为梅厄家族的资产。当时《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只有5万份,一年亏损100万美元,是当年华盛顿5份报纸中质量最差、亏本最多、读者最少的一份,谁也没有想到它以后会变成美国的媒体帝国。

在这个时候,凯瑟琳遇到了一位年轻、迷人的律师,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当菲利普向她求婚时,她简直惊呆了,她几乎不相信这样一个从哈佛大学毕业、风度翩翩的精英人士会喜欢自己的羞涩和胆小。1940年6月,两人结婚了。

1945年,凯瑟琳的父亲将华盛顿邮报大权交给了女婿,甚至把股权的大部分都给了他,因为他认为女子根本不适合做新闻,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而凯瑟琳毫无怨言,全心全意当起了照顾丈夫的“家庭主妇”,养育4个孩子,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

领导“男人世界”的女强人

在菲利普的领导下,《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量及影响力不断上升。1961年,野心勃勃的菲利普购买了声誉不错的《新闻周刊》,指望凭此与不可一世的《时代》一争高下。而凯瑟琳依旧羞怯,乖乖躲在丈夫后面。就这样,在宴会上,她总是披主人安排在不显眼的位置上,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对她过于忽视。如果生活就是这么平淡过下去,没什么悬念的话,她可能一辈子就是一个平凡而羞涩的女人。

但就在此时,菲利普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开始对妻子日渐不满,并一度同手下的一名女记者打得火热,引起不少风言风语。1963年8月,他在自家农场的屋中开枪自杀。这一突然变故压得已经46岁的凯瑟琳几乎喘不过气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之后。凯瑟琳毅然决定继续经营《华盛顿邮报》,自己出任该报的老板。但没人看好这个缺乏光彩的女人,几乎所有人都预言公司必将被出售。就像当时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有许多原因说明(《华盛顿邮报》)为什么要出售——一家经营不太好的报纸,一个岁数大的业主没有继承人,只有一个寡妇……”

凯瑟琳担任一把手之后。《华盛顿邮报》内部也人心惶惶,不少名编辑、名记者都想跳槽。凯瑟琳在自传中透露,当时自己是“身处悬崖边闭眼一跳。令人惊讶的是,我稳稳地落在了地上”。

在当时的美国,虽然已有一些女记者活跃在新闻界。但主管一级的却大多是男性,更甭说老板了。一个家庭主妇,如何支撑一家报纸?凯瑟琳开始向周围那些成功人士学习,学习新闻的基本业务和经营手段。她用女性特有的广大和无私来作为自己管理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

1965年,凯瑟琳作出了重大决策,提拔著名记者本·布莱德利担任《华盛顿邮报》的总编,并放权让各级主管、编辑、记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

首先就是改变报社传统老旧的风格。布莱德利确实是个人才,他不喜欢强调新闻的责任感,更讨厌纯粹的资讯,他的短暂注意力使他无法容忍沉闷。之前在《新闻周刊》时,他整天督促年轻的记者写出好玩的东西,如今他要把这种风尚带入《华盛顿邮报》。布莱德利喜欢明星记者制,坚信闪闪发光的明星们可以让报纸水准获得最快的提升。他从《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各处找来青年才俊,甚至包括三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与令人羡慕的薪水。

就这样,一系列的剧变发生在《华盛顿邮报》,保守派纷纷离去,报社的政治立场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始终与政府站在一边开始越来越倾向于自由派立场。

她打败了美国总统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执政期间,两次事件改变了《华盛顿邮报》,也把凯瑟琳推到了事业的顶峰。

1971年,《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纽约时报》之后搞到了美国国防部秘密越战研究报告即“五角大楼文件”。《华盛顿邮报》的编辑、记者要求立即登载,而律师们却反对,因为当时尼克松政府正以此事将《纽约时报》告上了法庭。更为重要的是,《华盛顿邮报》的上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报道还是不报道?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凯瑟琳面前,即使当时她说“否”,相信也不会有任何人会对她产生异议,但是这位女强人再一次站出来,说了“是”。她后来回忆,当时她非常紧张害怕,但她吞咽了一下,一连说了三个“Go ahead(向前)”--Go ahead,go ahead,go ahead,Let’s go.Let’s publish!

凯瑟琳就像一个赌徒,倾其所有押在了一篇报道上。结果,她赢了!从此,《华盛顿邮报》已不再是一张小报,人们提起它的时候,那口气,就像提起了《纽约时报》。

1972年6月,5名男子因私自闯入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总部而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投资之神——沃伦·巴菲特
投资之神——沃伦·巴菲特财富档案20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家。1999年末,美国《纽约时报》评出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巴菲特依然名列榜首。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最受尊重的企业家中,1999年巴菲特名列第六。2001年《福布斯》杂志富豪排行榜,以

0评论2024-01-25175

匆忙中,错过了什么
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他前面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JoshuaBell),世界上

0评论2024-01-2365

败在轻敌
2015年8月7日,美国华盛顿,一场特殊的辩论赛正在举行。辩论题目是“美国的大学是否有权拒绝父母为非法移民的学生”。正方是华盛顿监狱的三名服刑人员,反方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三名本科高材生,有着全美以及世界多个辩论赛的冠军头衔。结果如何?辩论过程

0评论2024-01-2353

聪明的方向
有一年,资深记者法拉奇受到邀请,为《华盛顿邮报》报社招聘记者。在一次面试中,法拉奇相中了聪明伶俐的女孩露丝。露丝也感觉在此次面试中表现不错,所以面试结束后,她没有立刻离开,她想留下来探听一下面试官的口风。这时,法拉奇走了出来,问那些未离开的

0评论2024-01-2330

扎克伯格大哭一场
脸谱网创始人扎克伯格与《华盛顿邮报》总裁格雷厄姆的第一次会面,是在2005年春天。那时,扎克伯格刚创业缺钱,不得不四处奔走游说。他了解到格雷厄姆的女儿与自己是校友,便想尽办法联系上,托她帮忙给介绍这位大财主来投资。会面定在咖啡店,扎克伯格亲

0评论2024-01-2340

停留在不起眼处
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有位男子用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那段时间内,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他们中大部分人是赶着去上班。演奏进行大约3分钟后,一位中年男子注意到了这

0评论2024-01-2030

如果你遇到了天使
这是一个寒冷的上午,一位男子正孤独地站在地铁通道里拉小提琴。他的面前,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 毫无疑问,他是一位街头卖艺人。 如同很多落魄的卖艺人一样,男人很卖力地拉着手中的琴。可是鲜有人理会身边的这位男人,更不会聆听他所

0评论2024-01-2036

做一个被尊重的人
卡尔洛斯云世时42岁,小时候艰苦的生活环境没能使他念更多的书,所以长大后,他只能在美国华盛顿的法拉格特广场经营早餐和快餐,这一经营,就是20年。 虽然只是一位小贩,但他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每一份食物,和每一位顾客都会有感情交流,从不把

0评论2024-01-2066

时间旅行案例亦真亦幻
美国《华盛顿邮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英国《每日邮报》等权威媒体披露了四起最新的时间旅行案例,由于具有众多旁证可以证明,这些新案例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19世纪绘画中的当代美国演员一名游客在丹麦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惊奇地发现,现年31岁的美

0评论2024-01-2075

真心助人者,终将铸就自己
他父亲是位大庄园主。七岁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所生活的那个岛国,突然掀起一场革命,他失去了一切。当家人带着他在美国的迈阿密登陆时,全家所有的家当,是他父亲口袋里的一叠已被宣布废止流通的纸币。为了能在异国他乡生存下来,

0评论2024-01-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