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执着讲真话的卢梭

2024-01-20 03:14540

两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争论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功过几何,唯一毫无争议的,是此人影响深远。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日本……人们以不同的形式纪念着他。

在中国,除了学界纪念卢梭的学术研讨会、媒体上的纪念文章外,卢梭著作的中译本、九卷本的《卢梭全集》也将面世,译者为88岁的卢梭问题研究专家、法语翻译家李平沤。

卢梭其人

人们能轻易了解卢梭的生平,包括种种隐秘细节,这主要归功于卢梭本人。在自传性作品《忏悔录》《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和《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他向世人提供了大量有关自己的信息。

直到1749年,卢梭撰写《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一文参与征文,第二年,该文获奖并出版,38岁的卢梭终于一鸣惊人,声名鹊起。

《卢梭全集》的译者李平沤这样评价卢梭:“他是个很不幸的人,一生遭遇十分坎坷。他的书出一本被批一本,为什么他还孜孜不倦地写呢?他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把一生献给真理’。”

卢梭其作

在其作品里,卢梭毫不讳言自己并不光彩的一面,诸如他曾在朋友生病时悄悄溜掉,在偷窃后诬陷一个女仆,为混口饭吃改变了宗教信仰,和年长自己12岁的华伦夫人维持了十余年的情人关系,并称其为“妈妈”……

在《忏悔录》的第一段,卢梭这样宣布:“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为1949年法国版《忏悔录》写序时说:“对很少几位作家才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他,法国文学就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卢梭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家。”事实上,卢梭影响的远不止于法国文学。托尔斯泰曾道,他永不会忘记读《忏悔录》时感受到的那种憎恶虚伪热爱真理的情感,巴金也不止一次提过,“《忏悔录》的作者卢梭是教我讲真话的启蒙老师。”

今天,卢梭被提及,更多是因其政治思想及《社会契约论》等相关著作。曾经,欧洲的上空乃至其他革命地的上空都不断回荡着他的名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我要探讨在社会秩序之中,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开宗明义地这样写道。他思考的起点是现实实践而非仅仅理论问题。

但当其忠实信徒罗伯斯庇尔将卢梭的思想按自己的理解应用于实践,这位“行走中的卢梭”似乎是以一场宏大悲壮的实验,反证了卢梭哲学的缺陷,也让卢梭自此被频频指责需为法国大革命中的暴行负责,甚至为纳粹主义的独裁统治负责。

“主权在民”“革命的权利”“公意”“德性”……至今,从不同路径而来的读者对卢梭的思想仍有反差巨大的理解。他时而被视为个人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时而是集体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或者干脆被认为是思想含混不清、充满自相矛盾的人,又被说是思想具有统一性,只是易被断章取义,招致误解和利用……

在中国

西学东渐中,卢梭的思想曾在近现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初期,一度进步人士人人谈自由平等谈天赋人权,言必称卢梭,正如当时《苏报》文章所述:“卢梭之《民约论》潮汹汹然,蓬蓬然,其东来矣!”

和此前卢梭著作在欧洲、日本等地引发的影响一样,主张革命救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从卢梭的书中找到了信仰和依据。邹容在《革命军》中,直接把卢梭的思想称为“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魂还魄之宝方”,孙中山说尽管卢梭“天赋人权”的说法没有历史依据,但他提倡民权的始意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劳”。卢梭在中国曾几度受到热烈追捧,直到上世纪90年代左右,学界展开了对卢梭思想的反思和批判。

回顾卢梭在中国的境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西方政治哲学及法哲学研究学者高全喜说他感到“爱恨交加”,“卢梭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他对正义的追求,对平等的渴望,批判的锋芒以及内心的丰富性等等,可以说人类灵魂所能够有的这些东西都聚于一身。他追求的平等、正义、纯粹心灵都确实非常美好,确实符合人性,但如果找不到达到美好的手段,往往会导致问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猛说:“今天,对任何我们喜爱的西方作家,我们在阅读时不会像当年那样一会儿把他当做包治百病的良药,过了几年又觉得他是万恶的,我们会比较平和。我们要结合自己,看在中国的情况下,卢梭的哪些信息可以起到帮助,哪些东西能对我们的政治制度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如果您希望我们能互相理解,我的好朋友,那就要对我的遣词造句更加用心。相信我,我的语词很少是那通常上的意义;与您交谈的,一直是我的心,有一天您也许会明白,它不像别人那样说话。”这是卢梭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及自己的书信用语所说的一段话,或者,这也可看做是卢梭对阅读其作品的读者们的告白。

无论如何,让—雅克·卢梭,300岁生日快乐。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左舷是虚构,右舷是事实
1912年4月10日,超豪华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敦港起锚,开始了它的处女航,4月14日,不幸与冰山相撞,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惨烈地结束了它唯一的一次航行,沉人大西洋。从那以后,有关泰坦尼克号的报道文章、记述书籍以及纪录片和

0评论2024-01-2568

孤独是一笔财富
孤独是一笔财富黎巧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孤独,孤独是一笔财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面对孤独而活得个酣畅,孤独的到来和失落同样令人不悦。孤独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但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当一位老人把孤独的身影留在香

0评论2024-01-2473

每天,都该为自己设一些有意义的“雷打不动
本来想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两三千字,以表达我的观点,但因时间已经接近晚上10点30分,规定自己睡前冥想静坐,11点前休息,以保证早上5点起床。想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先生的故事,觉得任何事,若想见到成效,就非得为它设定“雷打不动”的时间。集

0评论2024-01-2349

勇于忏悔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的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并被主人解雇。后来这种“卑鄙龌龊”的行为,使卢梭深深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

0评论2024-01-2242

无用于事,有用于心
20世纪80年代,一个美国人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中小学,回国后写报告说:“中国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中国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教师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

0评论2024-01-2235

康德违约
康德是18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生深居简出,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每天的生活极有规律,不外乎就是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简单的学者生活,就像一台机器一样精准,从未有过什么变化。每天下午3点半

0评论2024-01-2153

大师的弯腰
法国著名画家亨利卢梭,小时候生活在法国西北部的拉瓦尔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铁匠。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便经常传授他一些打铁的知识。       卢梭进入学校读书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作画,而不是打

0评论2024-01-2052

情话怎么说更动听
遥想我情窦初开的时候,不幸惹了种常见病,叫少年老成。当时觉得天下最傻的事就是写情书,说情话则是第二傻。要知道情书是天下最没有分量的文字,通篇写的总是我想你你想不想我,翻来覆去重复个十七八遍,实在没什么意思。 现世男女的情话,又进步到

0评论2024-01-2049

一只不向命运屈服的蝉
1990年7月,她出生在河南南阳一个普通的家庭。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她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但是在她两岁那年,一场高烧让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出院后,她不能再发出声音,想要东西就比划着哭。为了给她治病,1993年,全家人南迁到父亲打工的广东。医生

0评论2024-01-2063

鲁迅和梁实秋
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在关注着社会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实的地方,这是人们喜爱、佩服鲁迅的所在。梁实秋是当时流行的散

0评论2024-01-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