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灵,提升境界。
“在一个人的心灵升华中有三种境界,”大师说,“也就是物质境界、精神境界、智慧境界。”
“什么是物质境界?”弟子们赶忙问。
“在物质境界中,你看到树是树、山是山。”大师回答。
“那么精神境界呢?”
“在这一境界中,一个人就会看到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此时树不再是树,山也不再是山了。”
“那么智慧境界呢?”
“这就是一个人觉悟的时候,”大师微笑着说,“到了这一境界,树又成了树、山又成了山。”
一问一答
一问一答金对全说:“怎样才算低调的高境界?”全回答:“去掉自己的一点一撇,不炫耀自己是金子。”二对一说:“怎样才算低调的高境界?”一回答:“减少自己的一横,少显摆‘二’。”讲对井说:“怎样才算低调的高境界?”井回答:“不说话,保持沉默就行。
0评论2024-01-2477
登山境界
弟子问师父:我欲云游参学,并向众生宣讲佛法,不知可否?师父说,你现在的修行还不够,先去爬一爬那座山吧。师父,我自小就在这跟您修行,那座山我不知爬了多少遍,为什么现在还要再去爬呢?师父一笑,说,当你看到与儿时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的时候,便是圆满
0评论2024-01-2471
三种恶与四种善
禅师说:“人生有三种东西具有毁灭性:愤怒,贪婪,自大。”弟子说:“该怎么办?”禅师说:“需要四种境界,能将毁灭变成创造。”弟子问:“哪四种?”禅师答:“无我,慈悲,智慧,真理。”把自己当成别人是无我,把别人当成自己是慈悲,把别人当成别人是智
0评论2024-01-2472
庄子:看不惯是境界太低,痛苦太多是智慧不
“看不慣”是境界太低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一个人生
0评论2024-01-2473
感悟与超越
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庄子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淡泊为大?怎样才能从庄子的故事中感悟世间的道理?怎样才能超越自我,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超越这个话题,我
0评论2024-01-2466
三境界与三层楼
一个小沙弥,出家修行多年,一直没有开悟,他相当痛苦烦恼。一天夜晚,小沙弥去拜见老方丈,向老方丈诉说自己内心的苦楚纠结。老方丈对小沙弥问道:“徒儿,你知道人生三境界吗?”小沙弥请教道:“师父,人生有哪三境界呢?”老方丈说道:“第一境界是求。世
0评论2024-01-2457
生活中不存在结局
生活中不存在结局一个普通人,你问他(或她)希望从生活中获得什么,回答总是些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良好的教育、优越的职业、美满的婚姻、和睦的家庭、旅游、金钱、成功等等。这些目标对于你设计令人满意的生活没有多大帮助。奥格·曼狄诺认为,之所以这样
0评论2024-01-2452
知足的境界
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说,有一次,他到西班牙旅游,在一个风景旖旎的小岛上,他看到一个老人在垂钓。那个地方实在美极了,就连海水也一眼见底。然而,让他感觉蹊跷的是,老人钓上来的,都是很小的鱼儿。“老人家,远处不是有更大的鱼吗,为什么偏偏只钓小的上来
0评论2024-01-2467
忘我境界
忘我境界佛光禅师是一位修为卓著的高僧,修行参禅专心致志,四方僧人禅客纷纷前来拜访请教。可是,每当弟子前来通报有人向禅师学道时,他总是反问:“谁是禅师?”佛光禅师专注禅理,就连吃饭时,也不停地在思考。弟子见他手拿碗筷不动,就提醒他:“师父,吃
0评论2024-01-2469
以不变应万变
以不变应万变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而道士心里容不下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不是今天呼风唤雨,就是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和尚都吓走了。但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可谓
0评论2024-01-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