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舟舟文学首页 频道列表

洞房悲喜剧

2024-01-19 10:18680

闹洞房险些闹出人命案——新婚三日无大小一看新娘手,二看新娘脚,三看新娘腰,新娘要不亲手送,我们就要伸手掏……

——明朝四川某地流行的《新房曲》

清康熙年间,上海宝山县令接了一个棘手的案子。原告是前日刚刚结婚的新郎官,被告是同村的小泼皮。告状不为别的,是因为小泼皮在新郎新娘结婚那天闹洞房闹过了头,惹得新郎火起,和小泼皮动了手,却因拳脚功夫稍差,反被小泼皮打得鼻青脸肿。于是乎,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烛夜”成了“治病疗伤夜”,新郎官儿哪咽得下这口恶气?便告上衙门。

县令大人听完新郎官儿的陈述,觉得小泼皮实在有些过分,便准备关押他几天替新郎消气;可是,小泼皮振振有词地说:“新婚三日无大小!”这话由来已久,县令一听也觉得有理,一时犯了难。

《点石斋画报》并未明说此案的最终结果,依据当时的风俗,小泼皮应该不会受到什么惩戒,而新郎官儿,只好吃个哑巴亏。

闹洞房闹出问题的情况并不少见。《吴有如画宝·风俗志图说》中记载了宁波的一场洞房悲剧——宁波某男子潜伏洞房之中,闻新郎解衣声,新娘脱履声,禁不住暗笑,被新人发现,新郎一气之下用剪刀将听房者扎了个血肉模糊。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燕地风俗:“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闹洞房至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洞房,新人初夜之所,为何要闹呢?民间自有说法,如“不打不闹不热闹”、“人不闹鬼闹”、“闹得越欢过得越久长”,于是乎,谁不图个吉利,闹就闹呗。

闹房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加上各地风俗不同,形式也就随之变化无穷。不论如何变化,都与性启蒙有关,以至于“启蒙”不“启蒙”并不重要,毋宁说与性有关。

明朝某地有此婚俗:洞房床上反铺一条花席,需要新娘把它正过来,边翻边有人问:“翻过来了没有?”新娘自然羞于回答,但闹房者一定会穷追不舍,直到新娘红着脸说:“翻过来了!”这大概是闹洞房者有关荤话的最文明的版本了。在这样的场合,黄色笑话自然是可以大行其道了,色情灯谜更是家常便饭。因此,很多羞涩少女在一夜之间成长为凶悍少妇,大概要归功于闹房者的性启蒙。李渔在其色情名著《肉蒲团》中将“看春意(春宫图)、读淫书、听骚声”称为闺房三乐而大肆宣扬。有关“骚声”的说法实在有点过于开放。但毕竟还仅仅是“听”,生怕当事人发现,有些地区闹房居然闹到了“调戏”的程度:明朝四川某地流行的《新房曲》,实在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一看新娘手,二看新娘脚,三看新娘腰,新娘要不亲手送,我们就要伸手掏……”遗憾的是,此曲并未完全流传下来,不过,可以想像,后面的话一定更加不堪入耳。更有甚者,便是发展到了动手摸的程度,被摸者自然是新娘,而新郎官儿纵有千般不悦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奇女退辽军
宋真宗年间,辽国20万大军南下,直逼澶州,宰相寇准领军抗击,在韦城同辽军交锋,两军相持不下。有一位叫赵明的宋将,奉命坚守韦城,但因辽军来势迅猛,韦城一时岌岌可危。因担心一旦城池不保,必将祸及无辜百姓,赵明下令让百姓迁移。这天,赵明领将士在城

0评论2024-01-2570

治泼皮
这世上什么东西最干净?答案众说纷纭,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看看聪明伶俐的巧嫂给出的答案吧,是不是心服口服了?从前,有个巧嫂,聪明伶俐,人也长得漂亮,又有几分泼辣,却嫁给了脑袋不太灵光的憨哥。村子里有一个泼皮,叫二赖,心里不服气,一直琢磨着想打巧

0评论2024-01-2346

男酒鬼遇上女酒鬼
四先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酒鬼,每晚,不喝上几杯就浑身不舒服。一晚,四先生独自坐在小院里喝酒,不知喝了多长时间,也不知喝了多少酒,感觉有些晕晕乎乎。恍惚中,他感觉酒杯里的酒总是喝不完,好像有一个人站在身后,不停地给自己斟酒。可是,当他转身回望

0评论2024-01-2333

清明戴
古密州清明节时,人们都喜欢用新发的柳枝编顶帽子戴在头上,而且在柳枝帽子上还要缠上二十八根红丝线,嫩绿的柳叶衬着红红的丝线,煞是好看,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一位姓柳的贤惠女子。       密州城东有条墨河,河两岸柳树成荫。河岸边的柳家庄有

0评论2024-01-2061

孙二娘为何女扮男装
梁山英雄中以男性居多,仅有几位由帼女子。孙二娘便是其中之一,但这个孙二娘却常在众位好面前声称自己也是一位“汉子”。她做事说话风风火火,直来直去,果断利索,也像个男人。被人称为“母夜叉”的孙二娘

0评论2024-01-1846

孙二娘会杀猪吗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母夜叉孙二娘和菜园子张青在十字坡开了个夫妻店,不但做买卖,还用蒙汗药杀,甚至用人肉做馒头卖。在民间也有不少关于孙二娘的传说,特别是孙二娘行侠仗义的故事更是吸引人。不过民间传说的孙二娘可不那么残忍,长得也绝不丑陋,并

0评论2024-01-1840

杨雄除害
病关索杨雄是如何学艺、怎样除害,又咋着被逼上的梁山?这根根梢梢的事儿,还得从头说起哩。 杨雄,京西路虎峰山下杨家庄人氏。自幼体弱多病,面黄肌瘦,父母又病饿早逝。十五岁那年,在家无法生活下去,只得外出讨饭为生。 一、遇师学艺 一天,杨雄要饭到

0评论2024-01-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