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育,可能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以为我们以为的教育就是教育(有点儿绕口哈O(∩_∩)O),那到底教育是我们以为的教育吗?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的引发出来。
我们再来看看各国学者对“教育”的不同解读。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
聂圣哲先生:优秀是教出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从人生的教育总量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 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劳动教育,两件事情,做家务,学吃苦,先从养活教育开始。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
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呢?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其外延又包括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个问题,从咬文嚼字开始,从教育的源头开始,来说“道”说“道”。我们先把教和育拆开来看。
先说“教”。我们说我国古代先民造字,都有象形或会意之初衷。那么我们来会意一下教,拆解后,左边为孝,右边为文,我们可以理解为教的内容就是孝和道,孝可以引申为做人做事,文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学问。所以,教的初衷和内容就有了,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事和做文章。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下去。
那么,我后来又百度了一下这个教字,它还有另外一个写法“敎”,可以看出“敎”从爻从子从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又做戒尺),可见身体力行是敎,以身作则是敎,正身明法是敎,上行下敩(xiao,效)是敎。敎以学为旨。学的繁体,以臼、爻、冖、子结构,寓意上面对世间万物变化进行磋磨(沉淀),孩子在下面稳定的建筑物里得到学习与成长,旁边老师用戒尺“身体力行”。《礼记·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所以,可以说,教就是为了让后代更好的顺天应命,率性而为,当然这里的“顺天应命”是遵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做事,而不是违背规律的意思。
-----------------------------
再看“育”。“育”字从云(变形),从肉(变形)。“云”字,从二从厶。“二”指“再”、“复”,“厶”指“自我”。“二”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我复制”、“自我拷贝”、“自我繁殖”。“肉”指“肉身”、“身体”。“云”和“肉”联合起来表示“身体的自我复制”。所以,育de本义是人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复制。那么,生育中,生和育的区别就是——“生”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的自我复制,“育”指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的自我复制。因为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这两重属性,仅有生物性而没有社会性,那不能称其为人。比如,孩子出生以后把他丢弃在原野上,结果被狼群收养,他就成了“狼孩”,吃食和狼一样,要把生肉丢在地上,他才肯去吃,而且是像狼那样光用嘴吃,绝不会用手把肉拿起来送到嘴里。狼孩在生物学意义上是“人”,在社会学意义上是“狼”,是狼群养育了他,教会他狼群社会的习俗和规则。所以“狼孩”不是完整的人,只能算是半个人。所以,对生物学意义上的孩子,必须用人类社会的习俗和规则加以培养,这就是“育”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育,养子使作善也。毓,育或从每。”意思是说“育”就是生育养子的意思,“育”字或从“每”,作“毓”,是“育”的异体字、“育”有时与“养”义同,现在有些方言里把“生孩子”说为“养孩子”。
-----------------------------
那么,把“教”和“育”连接起来,可以理解为:身体力行的示范给孩子,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做事,并对孩子进行社会学意义的复制,让他学会行善,从而能更好的存活下去。这也是人类“教育”的初衷。
-----------------------------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善”? 善也是会意字,从羊从言。其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吵架、打架,才会有进一步产生合作的可能。羊是中国的吉祥物,羊最大的特点是羊角内弯,它们打架不会杀死对方。此外,羊温顺,这也让羊成为古人最先驯化的家畜。羊虽然弱小,但是获得了人类的庇护,也照样能够在激烈残酷地物种竞争中顺利繁殖。所以,羊是一种合作的象征。善的哲学含义是,“具体事物完好、圆满的组成,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了称心如意(满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也就是说,善其实就是能满足对方的生理或心理需要,让对方称心如意,这就是善,当然善还有更高境界,就是共同满足,所谓“双赢”。那么,如果你做了一件事,能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产生这样生理或心理的满足,从而让大多数人称心如意,那么,你的行为就是大善!
那么我们教孩子行善,其实就是教孩子学会发现彼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实现共同满足的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更高一级的“初衷”。
下面我们再从源头来看看教育的诞生。
远古社会教育的产生,是和人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直接相关。它直接发源于上古先民的谋生方式之中,故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尸子君治篇》有一段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实况的记载: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个生活在山林茂盛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狩猎的技术;一个生活在平原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而生活在洪水容易泛滥成灾地带的部落,则会被迫去摸索治理水害的办法。进而代代相传,这里的“代代相传”就是教育的雏形。所以,最开始的教育,是和谋生息息相关的。再后来,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多了起来,文化盛行,那么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凸显,所以,教育内容除了谋生技能,又多了一层“社会属性”的塑造。
-----------------------------
综上教育,我们可以这么看待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示范、引导的培育的过程,初衷就是为了让受教者明晓自然规律、明晓与人为善,进而更好生活。教育者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启智、向善——这就是教育!
===================
最后,以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的《师说》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教育,作《师说》以贻之。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NjQ4ODIwNA==&idx=1&mid=2247483783&sn=1bb818f26750aa0a0630f4a0351d31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