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五日晚在文化沙龙上的讲话)
【琴棋书画】被称为“文人四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四艺之首的【琴】在众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呈现。
记忆中与琴有关的叙述大多很传奇、很凄美壮丽,荆轲在高渐离琴声中去杀秦王、钟子期在俞伯牙琴声里识得高山流水、司马懿被诸葛亮在西城墙上的琴声吓跑……
作为千古传奇的《红楼梦》,为我们营造了人间天堂【大观园】,必定少不了【琴棋书画】。那么,书中是如何叙述【琴】的呢?
事实上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对“棋书画诗”有大量细致描述,唯独放弃了写琴。给读者留下巨大的迷。
说来【琴】原本应该与《红楼梦》有着天衣无缝的逻辑联系。
传说,伏羲受风吹树叶和流水落地的启发,用梧桐树造无弦琴,使一截梧桐木成为一块会唱歌的木头。为了更好听,最初琴弦是他妻子女娲的头发。而造出的琴则是两人爱情信物。这是【琴与情】的最初相遇。
清朝作家曹雪芹依据女娲补天传说,虚构出补天剩一块石头。并以这块石头为引子,写了《石头记》。让那块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到凡间历个【情劫】。如此看,伏羲的“琴”,到女娲的“石头”,再到由石头引出的“红楼”,结构成借物言情的完美逻辑链,且紧贴一个“情”字。可为什么曹雪芹会放弃在书中写琴呢?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整理人高鹗是进士出身,具有很高的抚琴素养。他却在86、87、89三回三次提到琴,先是宝玉在潇湘馆见黛玉看琴谱,误认为是“天书”。黛玉给他解释琴谱,当说到“……高山流水得遇知音”时,黛玉眼皮儿微微一动,慢慢的低下头去。再说“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这琴。”黛玉是以琴为媒介,寻找爱情。
过些天,宝玉在惜春那里看妙玉下棋,妙玉回栊翠庵不认识路,宝玉带路,过潇湘馆,听见黛玉在弹琴。二人在潇湘馆外坐在山子石上静听,甚觉音调清切.只听得低吟道: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情绪到达高潮时,琴弦断了。琴弦断则情断。
又过了些天,宝玉在潇湘馆看到黛玉小时候练琴的小古琴。黛玉再提“知音”。作最后争取。但还是没有唤醒宝玉的【木石前盟】。
高鹗自始至终没有让抚琴的画面出现,其目的显然是要讲【情】,而不是说【琴】。
《红楼梦》中两段传奇爱情故事是围绕宝玉、黛玉、宝钗进行的。即【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宝黛木石前盟以悲剧告终。前面说过,与琴有关的叙述大多很传奇、很凄美壮丽,《红楼梦》中出现【琴】的时候,这两段爱情传奇正往尾声处的高潮进发。仅过了十回(97、98回),苦绛珠便焚诗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情断,琴弦也断了。
这正说明弹琴者的心性往往“清雅孤高”,琴音如同“情语”,只求知音。
【琴】在黛玉那里已不是一件乐器,而是命。
女娲曾问伏羲:大雅无曲若何?伏羲回答:以心化之。弹奏古琴之高境界是“人琴合一”,而用双手把心里走过的路弹出来,便是【以心化之】的高境界。
在【琴】的历史上,常会与【筝】相遇。琴弦少音量小,筝弦多音量大。一般情境中,筝多为乐工为演出而用,悦于人;琴则多为文人用于自我修养,悦于己。
因此,抚琴贵在人琴独处自娱,或出现在雅集与知音惺惺相惜之。
【琴】原本为丝桐。丝弦与金属弦,或长丝塑料纤维弦相比,多了韵味和走手音的缭绕。与西洋乐器要求纯的技术性,天壤之别。抚琴成为古代文人们与自然沟通的方式,在乎的是叙述主题,关照自己思想。
艺术充满个性,难有一定之规。用《白蛇传》白素贞追到金山寺对许仙一问作结:谁的是,谁的非,你问问心间……
【附】
中华书局2017年1月再版瑞典古琴家林西莉的《古琴》。描述了古琴传承极为传奇的故事。
1949年后由溥仪的堂兄溥雪斋发起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成员管平湖、查阜西、等造诣深厚的古琴大师,今天的古琴研究学的基础就是他们打牢的。但那个时候没人学古琴了。
1961年瑞典人林西莉随外交官丈夫到北京,阴差阳错找到北京古琴研究会学琴。结果这个藏龙卧虎的研究会收了一个学员,还是个外国人。这也是他们唯一学员。
具体指导林西莉的老师是管平湖学生的大弟子王迪。林西莉从一个音一个音学起。每弹一个曲子之前,哪怕是最简单的曲子,王迪都会给她讲一个长长的故事,林西莉惊讶于中国古琴曲的叙事性。
林西莉得到北京古琴研究会大师们的指导,也得到管平湖、王迪等人的真传。古琴研究会将自己收藏的一张明代古琴“鹤鸣秋月”送给她。
她离开中国前特意到香港买了一个大录音机,古琴研究会所有的大师郑重地弹了曲子,由她录下来。管平湖录音带上写下“送给林西莉,1962年冬天”。
谁都没料到,那次录音是北京古琴研究会全体成员唯一的合集。也是中国古琴大师们的唯一的合集。这次出版的她写的古琴书中就附带了两张CD,便是那次录音的合集。